上回写了李中堂大人的捉刀大作,也可以说是成名作。今天聊一聊他的另一个著名奏折。
二、变局之作《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KO内阁大学士宋晋
看这个奏折的题目有点累,其实就是说,皇上啊,不能把轮船(军舰)产业停了。
(一)、为什么要写这个奏折。
怎么一回事呢?有个叫宋晋的内阁大学士,大概是吃饱撑着,没事就翻财政部门的账册。
一翻不得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在造船(军舰、铁甲舰)上花了不少钱。这可把咱们学士大人愁死了。
想想也是啊,本来财政就紧张,加上鸦片战争已经过了二三十年,和洋人倒也相处得挺好,如果再造些坚船利炮,一来这白花花的银子让人心疼,二来恐怕洋人要起疑心。回家写奏折去,要和大老板说道说道。
1872年1月23日,折子递上去了。
大老板是慈禧,老太太厉害!一看这个折子,不能急于表态,要听听其他人怎么说。
于是搞了个“上谕”,大意说,如果造军舰能够打洋人,花点钱也是可以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花的钱太多了。还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三个人通盘考虑一下,要不要停办,如果不能停办,怎么来节省费用。
说来说去,朝廷还是舍不得钱。而且,这种论调在当时还有一定市场。
这丝毫不奇怪,一来,那些饱读诗书的顽固派没有看到外界的变化,二来当时还没有海防的概念,投入经费也有点舍不得,三来中国人历来喜好“人斗人”,没事斗一下,刷一下存在感,传统使然。
于是就有了《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二)、奏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中堂大人非常非常慎重。换做一般的思路,针对宋晋折子提出反驳意见,但中堂大人高就高在这,没有就宋晋谈宋晋,而是采用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太极套路。
李鸿章彼时非常清楚,造轮船事小,关键在于慈禧这个大老板的态度,能不能够坚定地为洋务运动站台。“上谕”的出现非同小可,代表老板在洋务上是有疑问的,或者担心、疑虑。
我猜测,中堂大人下笔之前,有可能揣摩了慈禧的心理。
大老板在担心什么呢?她在担心,搞洋务,能不能保朝廷,保她们娘俩;她在担心:花了这么多银子,是不是浪费,能不能省点,留些零花钱;她在担心:这些船能打败洋人吗。等等。
1月23日,宋晋上折子。6月20日,中堂大人上折子。
1,搞洋务能保朝廷,所以造船不能停。
提完上谕之后,就给慈禧上了一堂生动的形势分析课。
全球化已然开启,势不可挡。“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咱大清朝为啥落后?技不如人。“若我果深通其法,……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这话说到慈禧心坎里去了,保朝廷不就是保你们娘俩吗。
看看隔壁的小日本,洋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逼视我中国”。
那些吃饱撑着的士大夫(宋晋等顽固派)官僚,因为他们“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安于现状,忘了鸦片战争的屈辱,所以才有了停办的想法。
再看看左宗棠、曾国藩他们,真是为国为民,干的是千秋万代的大事业。今天不花点大钱,明天就会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突然停办,前功尽弃,还让外人笑话,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结论:“不应裁撤”!
摆事实,讲道理;善推论,做对比,这些我们通常都用的论证方法,中堂大人门清。
谁说八股文科举害人的,至少锻炼了说理能力。
至少在做形势分析的时候,不会干巴巴到只讲外界的事实,还要有一定的推理,有一定的展望,有适当的对比,才能让人入脑入心。
我甚至在想,如果让中堂大人就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开一个讲座,绝对有如沐春风之感。
2,费用能省就省,省不了的万万不可省。
讲完大道理,另起一段,开启“科普”模式。
为什么说是“科普”模式。实际上,朝廷里面,除了少数洋务派,其他人没有运营实体企业的经验,更别说慈溪老太后了。要让这样一个老板明白其中的原理,就要花一番心思了。言简意赅,最好能直观形象。
为什么造个船要花费那么多银子呢?老板,您听我细细道来。
一是买设备要花钱,“凡西人制器,往往所制之器甚微,而所需以制器之器甚巨”。
二是建厂房要花钱,“机器重大,必先求安置稳固之地,培土钉桩,建厂添屋,不惜工本,积累岁月而后成”。
三是配套设备要花钱,“其需用器具缺一不备,则必各件齐全,方能下手”。
四是购买原材料要花钱,“选料之精,必择其良而适用者,恰合尺寸,不肯略有迁就,其不中绳墨,皆在摒弃之列”。
五是加工过程中有废料,“经营构造,时有变更,或甫造未成,忽然变计,则全料已经拆改废弃”。
六是工钱太贵,成本太高,“以洋匠工价之贵,轮机件数之繁,倘制造甚多,牵算尚为合计,若制器无几,逐物以求,分晰工料之多寡,则造成一器,其价有逾数倍矣。”
最后还加了一句,“且凡造枪炮轮船等项,无事不然”。
看似无意的一句话,结合前一段給慈禧的许诺,暗含了这样一个逻辑:要想保大清江山,就要搞洋务,搞洋务就要花钱,花钱就要有保障。
至于如何省钱,中堂大人说了,厂子已经建了,设备已经买了,以后增加的不过就是原料和人工,“省其所当省,而非省其所必不可省”。
可怜宋大学士洋洋洒洒参奏的费用问题,在李中堂那被一句话带过。这个太极打得真不简单,漂亮!
我相信,以慈禧的智商和情商,应该能听得懂中堂大人的话。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办洋务是要花钱的,但是钱是有正当用途的,除非你不想保大清了。
3,单造军舰铁甲舰还不行,还要造商船、开矿炼铁,才能赶跑洋人。
第三个问题很关键,实际上要回答慈禧,咱们造的军舰、铁甲舰行不行。
行还是不行?实践是检验牛皮吹得好不好的唯一真理。李鸿章心里有数,如果说行,看似加了分,如果万一以后打起仗来,打赢了不要紧,打输了就意味着全盘皆输,还落下个欺君罔上的罪名。只能说不行吗?
关键要看怎么说。
“臣查兵法须知己知彼,乃得制胜之要”,随后就如数家珍般描述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铁甲舰、兵船的数量,还重点介绍了英国和法国战斗力特强的铁甲舰。“此等制作,实勘奇诧”。
李鸿章毫不避讳大清朝军舰的落后,但那是因为发展得早。“今欲我数年创始之船,遽敌彼百数十年精益求精之船,不待智者而知其不逮”。
“然就已成者而益求精,未必其终不逮也”,看似赶不上,但是未必最终赶不上。现在流行的弯道超越理论也不过如此。
要说理论水平,还是领导高。李鸿章非常自然地谈到了当时海军发展的定位---防御型海军。
“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目前所造之舰船,用作近海防御、河口守卫足够用了。因为洋人的船吃水深,进不了大河大江大港。
顺带提到前期曾国藩仿造兵船的事,增加说话底气。
言下之意很明显,既然目前的海军定位是对的,那咱们造船就没错,不能停。
不仅不能停,李鸿章还在下文中还“倒打一耙”,要统筹考虑经费来源,发展商船产业,开矿炼铁,才能建设强大海军,壮大洋务,保我大清。
江南制造总局的费用由关税出,不需增加;福州船政那边费用较多。怎么办?
一是国家垄断销售、分期付款。
现有兵船,分拨给沿海各省,各省把防务经费每月拨出来,给造船公司,分期付款。各省也别自己修造船舶了,直接找上海和福州的两个公司。而且要强制推行。
二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分开,组建轮船公司,赚钱养国防。
提出造商船,在各口岸轮船生意被洋人垄断的情况下,组建大清国自己的轮船公司,国家扶持漕运。
造坚船利炮,“非铁不成,非煤不济”。李鸿章又进一步提出官督商办,借用洋器洋法,开矿炼铁。“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应该说,受传统教育的李鸿章,思路非常开阔,那些大学士的见识和格局远在其之下。提出这样的思路,着实不简单,既照顾到朝廷对银子的斤斤计较,又能够非常务实地建设海军,发展洋务,后人多有不及,循循尔!
总结:通观此奏折,没有任何似是而非的论断,有的只是摆事实、讲道理、出主意、想办法。没有正面驳斥宋大学士的“浮议”,而是循循善诱,以柔克刚,在轻松化解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结果可想而知,这篇奏折彻底让顽固派闭了嘴,此后洋务工作全面展开,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变局和走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