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就是强,看到自己的弱要想到自己强,要是自己不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弱;
强就是弱,看到自己的强要想到自己弱,要是自己不弱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强。
万物本为一体,本自具足。
这是从跑步中领悟到的,为什么同样跑十公里,有时候充满了喜悦,感觉一点儿都不了累,身上有着是不玩的劲;但换一个时刻,就感觉浑身无力,脚下就像绑了千斤重担,寸步难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说,负性情绪是未满足的欲望。我跑步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通过跑步能稳定自己的情绪,稳定住自己的生活状态。但实际上,生活的稳定跟跑步有什么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不过,通过跑步塑造稳定的情绪状态,并把这种状态带进生活里是可以的。但你不能指望通过跑步而改变生活状态,这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所以,通过觉察,我理解到,我把目标用错了地方。
那么情绪进入那种短暂性躺平的本质是什么呢?
焦虑、抑郁认知模型从认知模型角度看焦虑和抑郁。
触发情境:今天不想跑步了,感觉很无力,寸步难行。
可能打破规则:跑步到底有没有用,有时候感觉很好,有时候感觉很无力,到底跑还是不跑呢?
激活核心信念:我可能是无能的。
激活消极预期:跑步到底有没有用啊?为什么别人每天都能坚持跑步?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进而引起焦虑情绪,不知道干点什么好。
无益策略:焦虑情绪持续了好几天,浑身难受,与其让自己难受,干脆承认自己无能吧,选择躺平。
证实核心信念:你看我就是无能的,我走不出这个怪圈。
自我批评:我怎么就这么无能,我太差劲了,对自己的躺平就行道德评判。
无益策略:从自我批评进入思维反刍阶段。
抑郁:从而引发欲罢不能的抑郁状态。
我们这这个焦虑抑郁模型可以看出,焦虑状态是担心自己无能、不可爱或者无价值。这个焦虑状态是和当下有连接的,是一种对自己的无能感、无价值感或者不可爱的核心信念持怀疑的阶段。如果想破除这个焦虑状态,需要行为检验就行,通过不断地行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就可以慢慢的获得现实的灵活性。我们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根据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就行。
而从抑郁模型来看,抑郁状态是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或者无价值的,已经斩断了和当下的联接,属于沉入谷底的状态。这是时候,谈行为检验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咨询师或者家人的抱持下,尝试先动起来,小步子原理,先进行一个行为激活,只有在行动中体会到了能量循环、情绪循环,再逐渐扩大难度,将做这个容易事情的经验移植到对自己有挑战的事情上,进行行为检验。
总结而言,抑郁状态是比焦虑状态更严重的症状。从认知角度看,抑郁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无能的,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所以我选择躺平,暂时与现实隔离。而焦虑的核心信念是,我担心我是无能的,我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自己不可爱,这种担心引发焦虑。至于是不是真的,需要去验证,没有与现实完全隔离。所以从抑郁走向焦虑状态,是功能性提高了。
所谓“弱就是强,看到自己的弱要想到自己强,要是自己不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弱”,实际上是从生命的整体性上看到自己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一面,因为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情绪也是一种能量,情绪当然也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就是如果一直维持这个抑郁状态,也是需要一种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所谓的——“强”。如果我们能看到心里面住着的这个“强”,也许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清我们感觉里面的这个“弱”。
下一节,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讨论一下焦虑与抑郁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