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想法
读《清醒》之一:无条件的责任感,做参与者还是受害者?

读《清醒》之一:无条件的责任感,做参与者还是受害者?

作者: 易小加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15:24 被阅读124次
清醒.JPG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卓越的那一个,并苦苦地追寻应该去做什么,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了很多。但在“知道该做什么”与“能够做到什么”之间,我们究竟漏掉了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最佳教师奖得主弗雷德.考夫曼在其《清醒》一书中,总结了15年来在欧美各地与众多企业领导者一起努力的成果,认识到成功所需要的远超过技术性的能力本身,自由、责任感与正直等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卓越的领导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和执行这一切。

清醒者愿意观察周围和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境遇,并以尊重自己需求、价值观和目标的方式决定如何应对;缺乏清醒者多是麻木不仁、盲目粗心,受本能和习惯模式的驱使,浑浑噩噩地生活。

清醒的人需要具备7种素质,其中3种是性格特质:包括无条件的责任感、本性的正直和本体的谦逊;接下来3种是人际相处的技能:真诚的沟通、建设性的协商和完美的协调;第7种特质则是让前6个生效的条件:情绪控制。

我们可以对其处境与应对方式无条件的负责,这是保持清醒的根基。那就让我们从无条件的责任感开始谈起。

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管理者的指令不清,下属的办事不利,部门之间的协作失调,合作伙伴的不守信用,这些常常会把我们陷入很窘迫的境地;经济环境的恶化,新科技引起的行业没落,或者是大政方针对产业的影响,这些更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或许你曾经在工作和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话:

“是那个不守约的供货商推迟了发货”。
“都怪这该死的堵车”。
“是领导无端延长了会议时间,以至于把我接下来的安排都毁掉了”。
“是生产部门私自更改了产品计划”。
“这是我能决定和改变的么!“
......

的确,是别人搞砸了事情,我们很冤枉,甚至是代人受过,责任并不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没有办法像个全职保姆一样,全天候无死角地掌控着这一切。但无论如何问题还是发生了,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应对和解决?

工作中生活中总有一些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不过我们每个人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关注可控因素,成为参与者;或者是关注不可控因素,成为受害者。

做个受害者更简单一些,只需要像个观众一样去抱怨就可以了,而自己是无辜的,并没有罪责。就像前面提到的你可能曾经说过的那些话一样,把这些理由抛出去,大家也可能会觉得很正当,不但对你报以同情,还维护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不过无辜的代价是失去主动权,受害者并没有认为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理由再充分,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也总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与环境的恶劣。但其实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还是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命运负起责任。这话听起来有点鸡汤,并且还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但如果说起境遇,或许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在纳粹集中营里的那种惨烈。难道在那种环境中人们还能做出选择么?答案:是的!

正如纳粹集中营的亲历者、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生命的意义》中所描写的,饥饿、寒冷、酷刑、超量的劳动,以及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塞进毒气室,让大部分人的心理过早崩溃和绝望,跟随命运的安排走向死亡。但总有一部分人,无论条件再艰苦,甚至死亡第二天就来临,但他们还是能够走到各个牢房去安慰别人,能够让出自己最后的一块面包,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折磨。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也充分证明了一个人即使被夺走了一切,仍然会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那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正是这种无法剥夺的自由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是参与者的秘密武器。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那些已经发生了的客观世界,但我们仍有端正自己态度把自己作为问题的一部分的自由,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曼德拉引用一位白人牧师所说的:“我们白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自己去寻找解决之道,而你们却只需要说:都怪白人!”曼德拉借这句话鼓励黑人同胞要自省,真正的为自己负责责任。

自主权的代价是承担责任,首先承认你对问题形成起到的作用,但起作用并不等于过错。只有受害者思维才会找出那个犯错误的人,但对于参与者来说,他既不责怪别人,也不责怪自己,而是承认自己是问题的一部分,探究原本是否可以采取更有效或者更为郑重的行动。

受害者喜欢说“应该”,参与者更喜欢说“可以”!其实具体的字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就如下面的这些措辞:

受害者:没办法。 参与者:我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受害者:我做不到。 参与者:我选择不这么做。
受害者:我得走了。 参与者:我想走了。
......

诸如此类,受害者的说法是表达“这不怪我”,而参与者的态度则是“我在做决定。”

就如供货商发货推迟造成了很大损失,参与者会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前面跟踪的不够密切,重要性没有表达清楚,后果没有强调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参与者会研究补救方案,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先快速的发送一部分过来,或者是找到其他的临时替代品;即使事情已经无法弥补,参与者也会做出经验反馈,下次如何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作为一个参与者,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唯独不会在那里抱怨。

然而成为参与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的企业或者组织更倾向于惩罚承担责任的人,而去奖励无辜者。“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做一名参与者,但这并不会令情况产生实际变化,因为我们的周围都是一群受害者。”考夫曼在推广自己的理论时,经常会收到类似的发人深省的反对意见。

对个人而言,受害者思维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对组织而言,受害者思维将不幸归结为一个对手或者敌人,在内部也可能暂时形成强大的合力。但不管是组织和个人,这种思维一旦养成并成为习惯,长期来看势必会破坏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或者一个组织的团队精神。

但等待组织或者别人去改变并不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归根结底你选择参与者还是受害者的姿态,并不是因为这样做总是会最有利,或者别人会因此而欣赏你。你之所以这么做,因为这是你选择的生活方式。选择担责或者是脱颖而出,或者是坚持立场离开某个企业,但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选择作为受害者,貌似当时明智,但随波逐流,最终也就只能泯然众人矣。

受害者是大多数人愿意做出的决定,而“卓越”则总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做一名参与者还是受害者,相信你会有更好的选择!但要记住,要想以负责任的方式面对人生挑战,你必须游走于两个危险的极端之间,那就是受害者思维的自我安慰和解释--“我的处境与我无关”,以及参与者思维超级英雄般不切实际的无所不能--“我的现状完全是由我造成的”。

“本性的正直”是你游走两极行事的最佳方式。我会在接下来的篇章进行阐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清醒》之一:无条件的责任感,做参与者还是受害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rh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