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周二,晴,21至35度
继续读弗洛姆《逃避自由》,今日读“逃避机制”一章。
这儿提到“始发纽带”一词。“始发纽带”是指个人意识尚未觉醒的社会状态或成长阶段,比如欧洲中世纪时,并未剥夺个人自由,因为个人尚不存在,唯一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个“个人”的途径就是他的社会角色(天然角色),如父亲、儿子、贵族、平民等。社会阶层的稳固带给人安全感(很少有人有超越生理、身份所需的非分之想)。又比如人在青春期前,孩子会自然地依赖父母,父母的管教打骂丝毫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发性和独立性受到压抑。
一旦个人意识觉醒,“始发纽带”被切断,个人就将面对一个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那种稳定感、安全感就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难以忍受的无助与孤独。他想摆脱这些无助与孤独,就必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在爱和劳动中与世界相连。用真实的自我、情感、思想与世界相连,既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又能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完整。二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寻找一个“继发纽带”,以代替失去的“始发纽带”。以此来克服孤独,寻求安全感。然正如破镜难以重圆,“始发纽带”切断后,人就无法再回到“个人”出现前的那种与社会浑然一体的状态。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是为逃避自由的负担,却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奴役。
逃避机制的表现之一就是权威主义。时间太晚,就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之。
我以前常在情爱小说中,读到一个女人在单相思中爱得死去活来,可当她终于有机会与她的梦中白马王子约会时,爱情几乎秒死。因为梦想太美,与现实差距太大。于是她认定自己爱上的只是“爱情”,“爱情”的主角可以幻想成任何一个替代品,就不能是现实存在的人。于是她为自己心中存有如此高尚纯洁的精神情愫而感动。其实这正是人内心虚弱无能的表现。她会通过在精神、情感上依赖一个偶像来除掉个人自我,以摆脱虚弱无能的心理状态。她希望从偶像身上得到期望的一切,而不是希望从自己行动中得到。于是她的生活就以偶像为中心,以讨好想像中的偶像作为行动的目的,并因偶像的优秀、强大,而感到自己充满力量。偶像成了她的“继发纽带”。
当此偶像变为真实具体的人时,她无法从他身上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失望就随之而来。因为这份期望本来就是虚妄的(自己头脑中虚构的),任何一位真实的人最终都会令她失望,她还会因为长久受到此人的“奴役”而憎恶他。这就是权威主义受虐型的表现。
另一个会误导我们观察的例子,生活中我们遇见一些经常反抗权威的人,会误以为是独立。实则不然。他反抗权威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克服自己的无能为力感。权威主义者反抗权威基本上出于轻篾。他往往是依附了更大的权威,而将昔日依附的权威踩在脚下。昆德拉小说《生活在别处》,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权威主义者。
每日复盘:
今晚在夜书房写作。书桌上这盏灯用了八年了,在旧物、旧习的环抱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稳定、安宁,几十年如一日啊。
起床:6:00。(虽未能5:00起,但未误做早餐。)
美食:蛋灌饼。
读书:《逃避自由》32页。
习书:两小时(中午有同事聊天,边聊边写,写得糟糕)。
运动:散步1.5个小时。
手机:2小时40分。
明日计划一一仍是早起,做酱馃。
忙了一上午工作。下午及晚上读了几页书,十点写日记。理想状态是晨起诵经(四书五经)、上午读书,中午习字,下午日记,晚上散步、瑜伽、临睡前读几页历史。一点点努力接近。
儿子原定中秋回来,因为减肥不成功,不想回来见我。我说我都快140斤,你还害怕什么?夫说,他可能连续几个双休都未能独处(休息),所以想自己待着。也许吧。就像我每天一人独守一层楼,仍觉得不够。还想请长假调节生物钟。我应将连在儿身上的脐带剪断,专心致志过好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