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40天连续3起杀害父母案,虽然说三个家庭和孩子各有各的原因,各方观点互相交锋(参看上篇文章),我们无法奢望社会制度、教育体制一夜之间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如何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
01
网上曾经有段乐嘉与女儿的对话,被很多网友批评:太残忍太直接。
对话如下:
下面很多评论:“太吓人了,让人毛骨悚然!”“别说小朋友了,我20多岁的人了也都有意无意的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有些懦弱”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谈话不妥,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太吓人了,让人毛骨悚然!”“别说小朋友了,我20多岁的人了也都有意无意的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对于死亡的避讳,让人犹如温室的花朵,平时从不谈论“死亡”,可是死亡是一件绝对会发生的事情,当他们一旦必须面对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无法接受,有的可能会心情崩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平复心情。
02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不能说“死”这个字,死对于无关紧要的人来说,是神秘的令人恐惧的词;可对于身入其境的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痛苦与悲伤。
然而恰恰我们缺少的就是对于死亡的深切体验与教育。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 4 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现在的很多孩子根本不知死亡为何物,轻视生命,他们以为生命就是游戏中的人物,死了一个再建一个,或者可以领取复活卡,轻易就能重新获得一条命。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有诸多误解:轻视生命、曲解死亡、恐惧死亡。
03
那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大概包括下面这些:认识什么是死亡,理解生命历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死与生的关系,生命的意义,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从而能够做到珍惜生命,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
其次在我们平时生活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自然现象或者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来随时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比如,春夏秋冬交替,路旁枯萎的树木,花开花谢的过程,都能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过程。树人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然后被人类所用;树叶的使命就是春天到秋天,花的生命就是由开至谢的过程。
又比如,家中养的宠物老死或者意外死亡,可以借此机会对孩子说明动物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它存在的意义,比如给我们家带来很多快乐,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再也不能复生,从此世界上就再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个”动物。
又比如,家中有亲戚、老人不幸去世,也可以跟孩子讨论下人生与死的过程、意义,人死不能复生,死亡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
再次通过日积月累对死亡的认知,引导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与生命的唯一性,从而慢慢地养成珍惜生命,思考生命意义价值的观念,更加积极乐观生活。这应该算是比较“温和”的生命教育了。
03
微博上热传一部日本的生命教育课纪录片,可谓残酷的生命教育。
讲的是孩子和小鸡之间的故事。故事的过程很温馨,结局却让人瞠目结舌。
2017年10月,日本鸟根县出云林高中开设了一门为期半年的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挑选鸡蛋开始,孵化、养大小鸡。半年后,再亲手宰杀吃掉……
校方希望,“在养育生命并最终把它们吃掉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生命的重要。”
看着很残忍,但是这样的过程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关于生命过程的印象——一个活生生的自己亲手养大的动物,最后变成盘中餐。
动画片《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和爸爸木法沙之间的对话,也许可以用来解释吃掉它们的理由: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身为国王,你不但要了解那种平衡,还要尊重所有的生物,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辛巴问:但是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的吗? 木法沙解释:我们死后,尸体会成为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庞大的生命圈里我们是互相关联的。
相信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不能评价说这是绝对的好与坏。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平时恰当的时机,比如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离去的宠物,清明时节祭拜故人,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这样也许可以避免或减少很多悲剧惨剧的发生。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删,请多关注和留言指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