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婚姻育儿今日看点
专家说: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家长帮不了。So What?

专家说: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家长帮不了。So What?

作者: Zoey2016 | 来源:发表于2016-10-07 02:36 被阅读1070次
    哈利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

    上个月,有幸聆听了教育心理学领域专家Michael Thompson 博士演讲。他一贯观点,孩子成长靠自己,无论父母再怎样小心呵护,也无法给予孩子两样特质:成人以后的自信和快乐。 他甚至用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畅销的小说是什么?答:《哈利波特》。

    主人公哈利波特的精彩故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答: 从他失去父母之后....

    诚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付出也并非徒劳无功。最起码可以保证孩子在原生家庭里形态是快乐和自信的,至于这种形态能否在学校乃至将来走上社会后保持下去,取决于孩子所处的同伴环境和他从中获得的体验。

    Thompson 博士紧接着又问了下一个问题:

    在你们自己的童年记忆里,对你影响最深远的时刻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吗?

    在座的家长面面相觑,举手的寥寥无几。 

    1. 儿子在家和学校,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

    Thompson 博士的观点和Judith Harris在《教养的迷思》一书里表达的观点很相似:

    人类人格特征的形成,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

    后天环境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儿童早期在家庭中习得的经验,当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后,可能会很轻易的抛弃。家里称王称霸的小孩,在学校里可能是个温顺的小孩。儿童善于建构不同环境下使用的不同人格。

    同伴的重要性远胜于父母。没有父母的孤儿,比如哈利波特,只要童年有同龄朋友相伴,长大后人格并不会出现异常。

    我儿子和女儿相差5岁,儿子是属于自我意识很强,叛逆敏感类型。我经常跟他苦口婆心的讲了大半天道理之后, 被他一句“ No matter what you say,  I just don't care”给气的七窍生烟。

    而女儿性格开朗温和,会为人着想,对哥哥更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照理说,儿子有这样一个妹妹,应该百般呵护。

    实际情况却是,哥哥非但不照顾妹妹,而且兄妹之间争端不断,吵架甚至动武时有发生。

    我常常按奈不住大声斥责儿子,“妹妹比你小那么多,你就不能让着一点她吗?”

    儿子则反击:“你应该教育的是妹妹,在外面,没有人会因为她小,而让着她。”

    我暴跳如雷:“教育妹妹是我的事情,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

    儿子更不服气:“你教育的不对,所以我就要教育她。”

    于是兄妹之间的矛盾,升级成母子之间的战争。 那时候,我对儿子的教育非常头疼,因为他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我很担心他这样的性格,将来成人后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儿子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家长会上,他班主任告诉我:“你儿子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在团队合作项目中无论做组长,还是做组员,都表现的成熟有度。” 看到我难以置信的表情,班主任再度肯定一下:“你的儿子真的很棒! 难道他在家里不是这样的吗?”

    我第一次发现,儿子在家里和在学校原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 

    2. 是操场,不是家庭,塑造了孩子的社会化人格

    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自己是哪类人,属于哪个团体。

    小学六年,是最重要的六年,人的人格形成、社会化,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教养的迷思》Judith Harris

    儿子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问他课间休息玩些什么。他告诉我一般就是和朋友们一起玩橄榄球,或是你追我打的Manhunt。 于是我追问,那么其他的男孩子呢?

    儿子想了想,分四类吧,最受欢迎的男孩子---体育出色的帅哥,荷尔蒙开始萌动,喜欢和女孩子站着聊天;成绩好又好钻研的那类,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各种科学问题,或是比谁折的纸飞机飞的远;电脑游戏迷们则宅在操场一角,热火朝天的讨论游戏攻略;还有最后一类像他这样的懵懂男孩,则在操场上用你追我打的方式来发泄过剩的精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大多数家长应该和我一样,都在琢磨着送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千方百计的要让孩子掌握一门乐器,而对于最重要的社会化人格形成,从来没有意识到要去关注。但是这期间,孩子的团体意识或者说社会化人格,已经在操场上形成了,并且悄悄的完成了人群的归类。

    3. 孩子自信心培养的五要素

    经研究数据表明,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离不开五个要素:

    第一,一个受尊重的环境赋予他安全感;

    第二,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有一个有归属感的同伴集体;

    第四, 为梦想而奋斗的使命感;

    第五,一技之长的自豪感。

    -《Parenting with Purpose: Five Keys to Raising Children with Values and Vision》作者Robert W. Reasoner

    首先,孩子社会化人格,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是根植于同伴环境。 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在小学阶段,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同伴环境,在课后时间里,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和同伴相处的机会。

    如果处在一个宽松没有竞争的场景里,保持一个自信状态,不难。然而在面对压力和激烈同伴竞争时,还要保持自信,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先天良好心理素质,也需要后天不断在类似环境里的试炼。

    西方人对团队型对抗类体育运动(橄榄球,篮球,冰球,足球)格外热衷,除了强身健体,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类运动提供了一个即有激烈对抗又有团队合作的同伴环境,对孩子自信心塑造有积极影响。 基于此,很多业界领袖都是运动员出身,确实也是有因可循的。

    结合Robert W. Reasoner的五要素来说吧, 运动好的孩子在北美学校最受欢迎,首先就满足了备受尊重的环境里安全感和一技之长的自豪感,同时要在对抗性的竞技场上胜出必须知己知彼,对自己长处和短板都了然于胸,再有团体运动讲究队员协作配合,集体归属感必不可少,至于使命感,每个搞竞技体育的孩子都是怀揣着将来打职业的梦想的,即便梦想是那么遥远,也要拼尽全力去努力。

    我自己没有搞过团队对抗类运动,而这种运动对儿子自信心形成的深刻影响,我也是最近才体会到。

    4. 儿子的自信源于篮球场上的跌打滚爬

    今年暑假,儿子在多大附中(UTS)上了一周“整体化思维”的夏令营课程,该课程采用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全程团队合作。第一天放学回来,儿子说想第二天晚点回来,课后约了一帮同学打篮球。我很纳闷,因为他平时在学校,从来都不约同学打篮球。

    五天课程结束时,老师邀请家长观摩成果发布。那天,我注意到了班上的孩子们,个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不少是UTS本校学生。儿子所在的小组,有三个男生,两个女生。 儿子领队,他们先以小品的方式演示了产品应用,然后分工介绍了产品设计思路,侃侃而谈,偶尔组员卡壳时,儿子会适时的做补充。虽然大家才认识了几天,但是看得出儿子在他们中很有威信。

    我突然明白了儿子课后要留下来打篮球的用意,在陌生的环境里,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迅速获得认可,从而占据同伴中的领导地位。

    而他在学校里从不约同学打篮球,是因为: 第一,大家都很熟悉,没有必要炫技。第二,水平悬殊,一起打球也不好玩。所以他只和同学约着玩足球或橄榄球,大家水平接近,都玩的开心。

    归功于这些年篮球场上的跌打滚爬,儿子在这项自己身高和体能都不占优势的运动里,有取得MVP的辉煌,也有整场坐冷板凳的辛酸,一路下来,全凭着勤奋和毅力坚持, 同时对人群中竞争和合作关系的处理也日渐自信自如。

    去年儿子在学校音乐会开始之前候场,看到一些外校的孩子在一起打篮球,百无聊赖,就加入了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儿子显得很拘谨,一直站在外围,拿到球很少自己投,都是传给其他孩子。我后来问他:“和不认识的孩子打球,干嘛那么缩手缩脚?”儿子说:“又不是打比赛,我多给别人创造一些投球机会,大家都开心,不是吗?”

    那一刻,我明白了,和妹妹斤斤计较,分毫必争的儿子,并不是不懂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而是在家庭里,他选择不这么做。看来,对于站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孩子都是无师自通。

    5.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家长帮不了。 So What? 


    既然专家的观点:孩子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先天遗传无法改变,而后天环境里,同伴环境的影响力远大于家庭。 那么作为家长,除了给孩子选择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同伴环境,或者更进一步,鼓励孩子发展一项有利于同伴环境中自信心培养的爱好, 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Michael Thompson 博士的答案是:家长所能做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据此,他给出如下五点建议:

    第一,家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可能偶尔还会和你还像小时候那么亲近,大部分时候会跟你疏远。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 也是为人父母无可奈何却必须接受的事实。但是你让孩子知道,家永远都是他的避风港,无论外面的世界是精彩还是无奈,父母给予他无条件的爱永远都在。

    第二,父母要为孩子成长设立不可触犯的底线,比如诚实,守法。在不触犯底线的前提下,尽量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孩子终究是要对自己负责的,不如趁现在我们还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允许他自己去试错,去承担后果,从中学会如何对自己负责。

    第三,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孩子和真正了解他们是两码事。 儿子自从女儿出生之后和我之间冲突不断,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我对女儿偏心。当我不在场的时候,兄妹俩能和睦相处,只要我在场,就是鸡飞狗跳。 我从前一直责怪儿子不懂事,却从没有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过问题,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 

    第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管教来约束。只是家长在制定家规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清晰明了,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比如说,规定晚上电子产品不可以带到卧室,不能光要求孩子,家长自己也要做到。

    第五,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家长应该多找机会和孩子谈心,聊聊他在学校值得分享的趣事。 只要孩子愿意谈,我们倾听的同时,一定要抑制用自己的成人思维去教条化的干涉孩子的想法的冲动。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尊重孩子,全盘接受他的缺点和优点。无论表面多么叛逆的孩子,心底里还是渴望父母的认同。而中国式的父母思维,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揪住不放,希望他改。结果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觉得我怎么做,你都不会满意,索性跟你对着干。 前几年我和儿子关系恶劣的原因,也就是源于此。这几年,我的观念慢慢转变了,不再一味说教指责,而是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尽管孩子身上的缺点,会对他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有些事情要靠他自己去悟,等吃过亏,碰过壁后,他自然会去反省,会去改变。 

    借用郑伟樑博士的观点来结束本文。为人父母,培养孩子,不要以工程师做产品的心,精心设计,急于修正。而是要怀揣一颗农夫的心,播下种子,浇水施肥,驱虫除害,然后,静待花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家说: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家长帮不了。So Wha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hz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