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会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知乎读书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知乎读书

作者: 霖宝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0:07 被阅读0次

    非原创,转载,学习用,勿侵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学要早起、熬夜、做卷子,学乐器要每天练上几个小时,学游泳会呛水,打球难免受伤。相信大家对这种种的苦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很多苦都是白吃了呢?

    大家普遍会觉得,两次复习间隔上几天或更久,可能会导致我们忘记一些知识,因此在回忆时会感到困难。但事实上,这么安排就是为了在间隔中产生遗忘,从而让自己付出更多努力来回忆学过的知识。

    考试不仅可以帮我们找到知识上的漏洞,也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对自己状态的认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元认知。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针对学习而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是最可怕的状态。

    简介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由11 位世界前沿的认知心理学家合作完成,告诉你「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全书讨论了人们可以通过做些什么来使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既犀利地指出了一些被广泛使用的学习方法的无效性,又硬核地通过实验结果给出了如何学习的建议。

    本书讨论了人们可以通过做些什么来使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除了希望提高学习能力的读者,这本书也适合希望将心理学原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工作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毋庸置疑,学习需要吃苦。上学要早起、熬夜、做卷子,学乐器要每天练上几个小时,学游泳会呛水,打球难免受伤。相信大家对这种种的苦不会感到陌生。

    但如果很多苦都是白吃了呢?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既犀利地指出了一些被广泛使用的学习方法的无效性,又硬核地通过实验结果给出了如何学习的建议。通过收听这本书,你可以学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也会对考试、犯错、记忆、智力有一个新的认识。

    本书是由两位认知科学家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主导,11 位认知心理学家合作完成。两位主导者曾经做过很多关于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在 2002 年,他们开展了一个长达 10 年之久的项目,旨在把心理学家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发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这本书就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为了让文章更通俗易懂,他们还特别邀请故事作家彼得·布朗共同完成此书。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说了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想要学以致用,就必须形成记忆。相比于反复阅读学习材料,检索式练习是更好的学习方法。定期进行检索式练习可以有效阻止遗忘,具体方法包括测验、复述、总结、反思等。

    第二个要点是:学习新东西时遇到困难不仅是必然,而且是必要的。困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或者加深对于新知识的记忆。学习时耗费的努力越多,学得就越扎实。 第三个要点是:智力不是生来不变的,而是基因、环境与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并提高智力。学习本身是可以习得的技能。

    下面我先来讲第一个要点,检索式练习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人认为记忆就是死记硬背,而教育应当关乎高层次的技能。但事实上知识与创造性不是互斥的,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只是空中楼阁。试想一个对人体结构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完成一台手术呢?

    有一个能够加深记忆的学习方法,就是检索式练习,也就是主动回忆所学的知识。举例来说,在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合上书、在脑中回想刚才讲过什么,并用一两个课后题来自测。虽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简单地重复阅读不会对理解内容有很大帮助。在一个研究中,两组学生被要求学习一些名人的生平介绍。在规定时间内,一组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材料,而另一组学生用 40% 的时间阅读,60% 的时间合上书本、回忆学过的内容。学习结束时两组学生都写下了自己记住的知识,并在四小时后进行测验。实验发现,花时间回忆的那组学生比重复阅读的学生记住了更多的内容。

    检索式练习之所以对学习有帮助,一是因为回忆的过程可以巩固记忆,二是因为它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地理考试中有一道题问「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哪座」,正确答案是武汉长江大桥。那么在思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可能会想起这座大桥的建造时间,还可能想起南京长江大桥,进而想到两座桥之间的区别。这就在无意中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有一种检索式练习的方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那就是考试。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很少将考试或测验当成一种学习工具,而是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甚至使它成为压力源。于是近年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家长或老师对考试的控诉,认为经常性的测验是应试教育,是在鼓励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确不是好的方式,但错误的是将考试作为目的、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不是考试本身。事实上,测验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首先,在测验的过程中我们会主动回忆学过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这种检索式练习本身就会加深我们的记忆。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并在事后重新学习,也就是所谓的查漏补缺。可能大家有过这种感觉,学完之后觉得自己都会了,但一考试就有想不起来的知识点或是不能活学活用。其实,考试不仅可以帮我们找到知识上的漏洞,也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对自己状态的认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元认知。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针对学习而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是最可怕的状态。

    鉴于考试的重要作用,本书建议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考试形成正确的认识。考试不是目的,更不应该成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考试应该是学习的过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学生们在课上学的新知识随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课后进行了测验,另一部分不进行测验,而是让学生们复习了三遍。一个月后,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考查,他们发现学生在曾经测验过的知识上的平均得分远高于只是复习过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中,同学们为了考试而复习,却不知考试才是最好的复习。作者建议,教师可以在课上安排经常性的、不计分的课堂小测验,即使是一两道选择题也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也可以在期中、期末考试的间隔期间每月进行一次小考试。但要注意不要强调成绩,以免把考试变成学生的负担。

    除了考试以外,生成性学习以及反思都会调用检索式练习。生成性学习是指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学到的核心概念;而反思是指在脑海中回顾发生了什么、自己是怎么做的、哪些方法是有用的,以及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写学习小结来实现,也就是「以写促学」。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把讲座中的重要概念随机分为两组。在讲座后,学生对一组概念自行总结核心观点并写出书面总结,而对另一组概念通过幻灯片进行总结,比如抄录幻灯片里的观点和例子。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安排考试,用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们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们对自行总结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刚才讲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是主动回忆所学知识,也被称为检索式练习。考试是检索式练习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我们巩固知识,还可以查漏补缺,是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学生与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待考试——它是学习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更不应该给学生带来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后回忆和自测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安排经常性的、简单的随堂小测或是让学生在课后写简短的学习小结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以上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要点,学习时耗费的努力越多,学得就越扎实。

    虽然本书的副标题是《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但其实这本书用了很大篇幅阐述困难的必要性。唐代诗人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写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毫无疑问,学习是要吃苦的。然而,这种苦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肉体上的苦,也不是紧张、焦虑甚至抑郁这种精神上的苦,而应当是不断挑战自己大脑的苦。作者称这种良性的苦为「合意困难」,也就是能够换来更牢固的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

    在上一部分我们着重介绍了检索式练习,下面我们就以检索式练习作为例子来解释如何通过创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之前我们说到,检索式练习就是主动回忆学到的新知识。对同一个知识点,检索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固。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检索的频率与方式。这里先给出结论,有间隔的、有穿插的、多样化的检索式练习效果最好。

    首先,有间隔地进行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应付考试会在考前一两天集中学习某些知识,而平常却不复习它们。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集中练习有助于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这种方式学得快,忘得也快。如果想扎实地掌握知识或技能,需要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大家普遍会觉得,两次复习间隔上几天或更久,可能会导致我们忘记一些知识,因此在回忆时会感到困难。但事实上,这么安排就是为了在间隔中产生遗忘,从而让自己付出更多努力来回忆学过的知识。这样做有效是因为,在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会加深,并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而努力回忆遗忘的知识可以触发这个巩固的过程。相对地,快速频繁的集中练习只能产生短时记忆,所以学过之后忘得也快。此外,研究发现睡眠对记忆巩固有重要作用。所以考试前一天可以在睡前回忆一遍重要的知识点,并保持充足睡眠。

    检索式练习的第二个关键点是有穿插、多样化地进行练习。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不同的题型、工序或者任务穿插在一起练,不要一段时间内只做同一种练习。大家在数学课上应该都计算过几何体的体积,比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它们的计算公式不同。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教两组大学生计算四种复杂几何体的体积,也是需要用到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一组学生的练习题被按照问题类型分类,也就是先集中练习一种几何体的题目,做完后再练习解下一种几何体的题目。另一组学生解同样的题,但题目类型是打乱的。研究者发现,在一开始的练习中第一组学生的正确率更高,但在一周后的测验中第二组成绩远好于第一组。其他研究在不同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虽然使用穿插练习使我们放缓了掌握知识的速度,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它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在穿插遇到不同情境的时候,我们不单需要明确在每种情境下该怎么做,还要判断出当前遇到的是哪种情境。举例来说,点球的时候守门员预先不知道点球球员会从哪个角度或什么高度射门,所以他必须尽可能快速地进行判断并采取行动。所以在日常训练中,守门员需要接受穿插着各种射门方式的训练,而不是一段时间只练习一种角度,否则他就无法锻炼自己快速应变的能力。此外,集中练习某类问题会让我们对这类问题更为熟悉,并在短时间内带来明显的提高。熟悉不等于掌握,却会带来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错觉,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刚刚我们讲了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检索式练习。虽然间隔的时间会导致遗忘,穿插练习一开始的收效很慢,但这种方法有利于长期记忆,并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术。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困难都会对学习有帮助,比如对犯错的焦虑和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克服的困难。研究表明,只要有及时的反馈,学生是可以从犯错中获得经验并记住正确信息的。相反,对于犯错的焦虑和恐惧会让学生害怕接受挑战,且有可能影响学生在考试时的表现。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了解,犯错不等于能力差,而是代表自己在接受更难的挑战。至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在它上面浪费时间。如果学习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或技能来处理困难,困难就不会有助于学习。

    上面讲的是本书的第二个要点,下面咱们来说第三个要点,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连接并提高智力。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说,人脑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脑中的神经以及神经间的连接是不断变化的。比如一些研究发现,在失明者的大脑中,原本对视觉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会转而对听觉信号发生反应。我们通常感觉失明者的听觉更为灵敏,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变化。类似研究说明,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学习、锻炼以及生活经历都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一个直观的证据是,同卵双胞胎几乎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但他们的智力不一定相同。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大脑中的突触结构。他们发现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决定的。这种连接的强弱在生命初期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人脑的神经回路会持续变化,即使到五六十岁的时候仍然在发展。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多练钢琴,那么与手指运动及音乐创作相关的认知过程对应的神经纤维髓鞘就会加速生成,而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就不会出现这种变化。

    认识到心智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想要提高的领域里尽可能多地接受挑战、进行练习。前面两个要点里讲到的主动回忆、穿插式练习、写知识小结、反思都是很好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环境对于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作用。作者提出,环境可以把很小的因素放大。比如说一个孩子有好奇心更强的基因,那么基因可能决定这个孩子比其他孩子稍微多一些好奇心。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而不能满足其他孩子的,那这个孩子可能看起来就比其他孩子聪明得多。从时间的维度来看,环境带来的智力提升也显现在人类历史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智商已经远超科学家几十年前的预测。营养水平、接触到的信息的丰富程度、社会整体文化与教育水平,种种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个人智力与学习能力是基因、环境与个人努力综合决定的结果。鉴于基因和环境往往难以自己掌控,我们更多时候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提高。结合前面两个要点讲的内容,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几种作者给出的学习策略:

    第一,使用检索式练习,放弃反复阅读。例如回想:刚刚学习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这些概念和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主动回忆新知识可以让它们得到巩固。

    第二,要有间隔地练习,比如新学的东西可以隔一两天再看一遍,之后可能只需要隔上几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这是因为遗忘可以让我们花费更多心血来回忆,从而得到更持久的记忆。

    第三,当学习复杂的工序或者技能时,穿插练习各个步骤或不同的题型,而不是集中重复练习某一个步骤或题型。这是因为穿插的、多样化的练习可以提高我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第四,定期进行测验,检验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是因为测验会阻止遗忘,也会帮我们查漏补缺,并减少大考带来的焦虑。

    第五,与同学或更有经验的前辈交流,比如写一篇文章后可以寻求同学的评价。这种交流可以校准自己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判断。

    第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不是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你做的事情越多,能做的就越多。

    第七,不要害怕犯错。只要检查答案并及时纠正错误,就能学到正确的东西。

    第八,学习或授课方式要与科目内容相符,比如学习某种地貌特征需要看图片,而诗歌则靠语言指导。

    最后,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在某个领域达到专业水平的人不总是有过于常人的天赋,但他们通常都经历了长达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简单地反复做某件事,而是要不断超越自己当前的水平。

    好了,《认知天性》这本书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首先,我们讲到了记忆的重要性,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相比于反复阅读,主动回忆新知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用的方法包括测验、复述、总结、反思等。接下来我们讲到了困难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一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所学内容。但是犯错的焦虑和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解决的困难对学习是没有益处的。最后,我们讲到了人脑的可塑性。智力不是生来不变的,而是基因、环境和个人努力共同决定的结果。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并提高智力。最后,我们分享了一些本书作者给出的学习策略。

    如最初所介绍的,这本书是由认知科学家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如果大家去读这本书,也会发现在每个章节后面都有学术文章的引用。在线学习网站 Coursera 上有一门课程,中文翻译为《学会如何学习》,它的推荐书目里就有这本书。

    当然,由于大脑功能十分复杂,学术界对它的认识仍在不断更新。即使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结论也可能在未来被挑战、修正甚至推翻。例如,本书强调了主动回忆和复述对于巩固记忆的作用,但是2018 年的一个研究发现,这种方式也可能混淆细节记忆。在这个研究里,研究者让受试者观察很多物体的图片,比如钢琴、帐篷、电话等。在全部观察后,受试者需要回忆刚才看过什么,并且用语言来描述物体的特征。一天后,研究者给受试者观看很多组不同的物体,并且问他们哪个物体是前一天见过的。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需要区分的是不同类别的物体,比如帐篷与跑步机时,前一天的语言描述能够让他们的记忆更准确。但是当被区分的是同一类物体,比如都是帐篷,那么前一天的语言描述就不能帮他们更准确地选出哪一顶帐篷才是前一天见过的了。这个研究表明,主动回忆的方式要与学习材料的类型相匹配。如果看的是图片,那么用语言来描述细节可能就没有在脑中想象这张图片更有效,因为丰富的视觉细节很难用语言描述。但如果是学习了一篇课文,很显然默诵就会巩固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自主思考,不要盲从权威或轻信结论。也许很多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你自己发现的。

    最后,本书的副标题「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是有误导性的,毕竟作者一直在强调学习需要花费心血。英文原版的副标题是「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翻译成「有效学习的科学原理」其实更为恰当。类似地,正文部分的中文翻译有时也并不通俗易懂。不过按照作者的理论,这些翻译上带来的困难可能反而有助于学习,因为读者有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这会让理解更深入,记忆更牢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这本书上实验一下这些学习原理,想必也是有趣的体验。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 2018 年 10 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版本,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

    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知乎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tk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