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教育想法
孩子老是和家长对着干,该怼还是该打?聪明的家长会选择搞关系

孩子老是和家长对着干,该怼还是该打?聪明的家长会选择搞关系

作者: 32a02ac9115b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17:15 被阅读1次

    (图片来自网络)

    平时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家长吐槽孩子与自己对着干:希望孩子快点做作业,可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却是抱着手机玩游戏;希望孩子花点心思学习,可孩子啥都好说,一提到学习就翻脸;希望孩子能跟自己分享学校的事情,可不管怎么问,孩子都是不耐烦地敷衍......有些家长表示自己很无辜,希望老师能给几颗灵丹妙药;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周末也待在学校,最好没有寒暑假,省得在家里看着心烦。

    与他们相比,有的家长提到孩子就一脸的欣慰:孩子自打小学起,自己的作业自己完成,从没让大人操心过;到了周末,孩子就看书打球找朋友,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会一天到晚抱手机;学校里有什么事情,没等家长问,孩子会主动提起,大家一块讨论......巨大的差别让我不禁产生疑问:这些欣慰的家长,到底做对了什么?如果孩子老是和家长对着干,家长又该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1.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关系不健康

    不少家长会把孩子与自己对着干的行为,归咎于孩子不懂事,说好听点,就是叛逆。其实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决定孩子行为的,通常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而不是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尽管和家长对着干,但是和别人却能愉快地玩耍,在老师眼里也是积极主动的好学生,这背后反映的,是关系的差异。

    在日常的相处,孩子能从家长的语言和行动中,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行为的期待,从而判断家长希望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比如,孩子周末回到家,书包还没放下,家长劈头盖脸就一句:“回来啦?先去写作业吧!”家长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可是在孩子看来,这句话透露的,是这样一个信息:“我希望你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能决定你要做什么!”

    如果孩子认同这个角色,他会愿意听从家长的嘱咐。如果不认同,有的孩子会不情愿地放下书包,拿出作业;有的孩子会当作没听到,拿起手机自顾自地玩;有的孩子拧不过家长,就磨磨蹭蹭地写,跟家长耗时间。这些行为意味着,孩子在向家长传达一个信息:“我想换个角色,我想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

    问题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又要和自己对着干,他们要么苦口婆心地摆事实和讲道理,要么二话不说来一通打,表面上是教育孩子,实际上是强迫孩子顺自己的意。有时候,孩子看上去做出了妥协,但更多的时候,输的是家长。久而久之,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和孩子越来越难沟通,似乎什么事情都能引发一场斗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经营与孩子的关系,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关系不好,无论谈什么,其实都是在谈关系。

    健康的关系,不仅能够保持家长与孩子的良性互动,还能有助于孩子自我的发展。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孩子能自主选择,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情绪影响;二是孩子为自己负责,不会被绑在某段关系或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有的家长把自己“绑到”孩子身上。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兴趣班,他们也要给自己的孩子报;别人家的孩子学会了什么,他们也要自己的孩子学会,如果孩子做不好,他们比孩子还焦虑。家长的焦虑,会通过依恋传递给孩子,变成孩子的不安全感。这时,孩子无暇自主选择做什么,寻找安全感侵占了他所有的心智。当孩子难以满足家长的期待时,他只能借助所谓的“不良行为”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有的家长把孩子“绑到”自己身上。有些夫妻闹矛盾,他们就会通过贬低孩子来贬低对方:“看看你教的孩子,什么都干不好!”有时候,父母的一方会以孩子的名义向对方提要求:“孩子说想要什么什么,这样对孩子才是好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像是父母的拳击手套,看起来是打对方,其实都是打在自己身上。为了避免惹上事端,有的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说话和做事,有的孩子会选择与家长疏远。

    有的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逃避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所有的不爽,都是孩子一手造成的。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他们会数落孩子:“我说过你要好好学习,不要整天只顾着玩手机,现在知道错了吧!”孩子参加兴趣班表现平平,他们也会埋怨孩子:“我花了这么多的钱和精力,你就这点水平?拜托你上点心好不好!”有的孩子因此学会了与家长互相推脱:“你自己不也整天刷微信,还有,谁让你给我报兴趣班了!”有的孩子会因此习惯做一个“背锅侠”:“都是我的错,让父母过的这么不好。”

    2.与其改变孩子,不如建立健康的关系

    不健康的关系就像有毒的空气,让家长和孩子陷入不断的纠缠,最终演变成互相伤害。解决之道,就是建立健康的关系。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课题分离,分清自己和孩子的课题

    家长在处理与孩子关系的过程中,之所以有烦恼,其主要的根源,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这导致家长自己的事情没管,孩子的事情乱管。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课题分离的理论,指出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每个人只负责把自己的课题做好,而判断课题由谁负责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从这个角度看,属于家长的课题,主要有两个。一个课题是经营好自己,做孩子的榜样。有的家长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多看书,这属于逃避自己的课题;而有的家长觉得是孩子让自己过不好,这属于让孩子负责自己的课题,显然不公平。

    另一个课题是学习怎样教育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教育孩子的方法,仅凭感觉和经验与孩子相处,所以常常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其实绝大多数的问题,家长只需到网上搜索,或者阅读经典书籍,就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有的家长寄希望于老师,或者某些教育机构,最终都无效折返。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得自己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许多家长插手干预的事情,其实都是孩子的课题,比如读书、兴趣班、社交等等。家长之所以放心不下,一是因为不相信孩子,二是因为太相信自己。有时候,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反而会给你一个惊喜,即便最后失败,孩子也更愿意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一次,我儿子得到了一罐山楂片,我本来担心他会一下子吃太多,后来转念一想,这是他的课题,于是我尝试和他商量:“这是你的山楂片,你来负责保管吧!”儿子很开心地答应了,结果这罐山楂片一个星期还没吃一半,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2)非暴力沟通,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跟自己的孩子都分这么清,那是不是意味着孩子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了?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还有亲情吗?”当然不是,课题分离所倡导的,不是把人与人分开的孤立主义,人总是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其实,把自己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分开,不仅不会妨碍合作,反而会促进合作。

    基于课题分离的原则,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叫“非暴力沟通”,专门用来解决人们在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家长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来促进与孩子的合作。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观察强调的,是把事实和评价分开。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会对孩子说:“你已经看了手机很久了!”这不是事实,只是评价,评价意味着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时孩子十有八九会顶嘴:“哪有看很久,我才刚拿!”其实他反抗的,不是看手机的事实,而是评价背后的关系。如果家长换种说法:“你已经看了一个小时的手机,我觉得有点久了。”这样就把事实和评价分开了,分开的好处是避免评价塑造的不对等的关系,更有利于沟通。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感受强调的,是把感受和想法分开。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一回到家就玩手机,我觉得很不合理。”这不是感受,只是想法,想法与评价一样,有着指责的意味。如果家长这样说:“你一回家就玩手机,我感觉很沮丧。因为我希望你对自己的时间有更合理的安排。”这样的表达,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家长既能满足了自己表达感受的需要,又能向孩子提出真诚的邀请,孩子也更可能从防御姿态解脱出来,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需要强调的,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一个礼拜才回家一趟,在学校过的咋样倒是说一声啊!”这不是提需要,而是以批评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时候,家长与孩子很容易会陷入自我辩护的对立局面,孩子会拒绝帮你,但他拒绝的不是你的需要,而是你提需要背后的指责。家长不妨换种说法:“你现在只有周末才回家,我很想知道你在学校过的如何,能和你聊聊吗?”只专注于提出自己的需要,不要去想孩子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过来,说说你在学校过的咋样!”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孩子通常只是服从或者反抗,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沟通。家长可以问孩子:“能不能和分享一下学校发生的事情呢?”如果孩子愿意,当然最好;如果孩子不愿开口,也不要勉强,只能说明关系还不到位,家长仍需要进一步努力,或许或有点失落,但从长期看,这是赢得孩子合作的最好的选择。

    结束语: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选择非暴力沟通是在向孩子示弱,很容易会被孩子利用。任何沟通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发生在这场沟通当中,它们在这场沟通之前就已经发生,甚至是已经注定了。许多本来是抱着化干戈为玉帛的沟通,最后都变成了不可收拾的暴力场面,是因为家长在沟通中不自觉地使用暴力语言,它的特点是自带评判和居高临下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始于真诚平等的沟通。家长不妨减少概括性、评判性和标签性的语言,增加丰富的描述性语言,努力做一个感知细腻、表达平和、细致入微的人,相信孩子一定被你吸引过来!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老是和家长对着干,该怼还是该打?聪明的家长会选择搞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uy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