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79998/9dd0ad167314b45b.png)
01
有人说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第三个8小时:即工作、睡觉之外的空闲时间。其实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时间的总量有多少,而是你如何高质量地度过空闲时间。
这段空闲时间是唯一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主动式休闲有利于个人成长,而被动式休闲却害了你。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早上闹钟响后,刷牙洗脸,挤着早高峰的地铁公交去上班,一天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下班后要刷刷视频、电视剧放松放松,到点后睡觉。一夜安睡后,第二天重复前一天的生活。
这样的状态看上去岁月静好,我们拥有着比过去更多的科技产品来帮助我们享乐,但其实我们活的并不是那么快乐,一旦离开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我们充满着空虚和焦虑。
我们之所以产生无聊、空虚、焦虑这些情绪,是因为没有善于利用闲暇时间,意识无序而混乱。这种状态在一个人独处时更为明显。
而现在流行的视频等娱乐,往往是一种被动式休闲,用富于乐趣的体验填满空间、时间。这种被动的参与方式,暂时避免了意识混乱,粉饰了浪费时间的空洞感。但是跟投注在真实挑战上的专注相比,它实在太薄弱。
主动式休闲,能让我们从技巧的运用中产生乐趣,带来成长。而纯属被动的娱乐背后,大量的闲暇时间并不能转换为乐趣和成长,它们吸收精神能量,却没有提实质的力量作为报酬,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刺激,短暂的兴奋后,只是徒然使我们变得比原来更疲惫更沮丧而已。
要想过好一个人的生活,就要学会主动式休闲,它有利用个人成长,过程却并不轻松。主动式休闲,让休闲成为真正的娱乐,而不是钝化脑筋的活动。
下面分析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有何区别,以及被动式休闲如何让我们钝化脑筋、失去掌控自己的能力,最后给出一个人独处时应该如何获得成长的4个建议。文章很长,如果不耐烦,可直接下拉到文末。
02
我一个朋友是影视剧迷,最新出来的电视剧、电影,她总是第一时间知道,看完后津津有味地分享给大家。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式地看影视剧,看完后立即渴求寻找下一部来填补空闲时间。但她却不是这样,她会揣摩其中的技巧,写成影评。在写了上百篇后,她现在靠写影评获得的收入甚至比固定工资还高。
有人问她:“看完电影还要写影评,这样不累吗?”
她回答:“光输入而不输出,就得不到成长。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写作的过程虽然有挑战,但写完充满成就感,这种输出获得的乐趣比仅仅是输入要强很多。”
这就是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的差别。主动式休闲时,人经常面对高挑战,运用高技巧,虽然耗费精神能量,但获得的心流体验最强。而被动式休闲不需要耗散精力、无需动用技巧和专注力,例如阅读不费脑筋的书籍、看电视。
主动式休闲让你掌控时间、掌控自我。而被动式休闲让你打发时间,如此沉浸下去,便会在精神上成为傀儡,失去自我。
03
被动式休闲是如何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掌控自我的能力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意识如何影响行动的:我们的行动由情绪决定,情绪是意识中最主观的成分,精神能量则影响着意识有序或无序。意识有序,集中精神能量行动时,乐趣和幸福感随之而来;意识无序混乱,则徒增无聊和焦虑。
其次我们要知道意识对不同行动的控制程度,日常生活包括生产类活动、维持类活动以及休闲三大类活动。文化分配给我们的社会角色负责塑造我们的心灵,我们通常也任由这套既定规则操作,进行生产类活动、维持类活动,比如吃饭、睡觉、工作,这部分时间往往不太容易控制。
这样一来,唯一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的只有休闲类活动。
然而对很多人而言,通常空闲时间同样也是一种浪费,通常休闲后有助于工作后的放松,但这段时间往往只是被动地吸收资讯,没有运用任何技巧开发新行动的契机,结果生活只是由一连串无聊而焦虑的感受所组成,个人全无控制力。
我们很少注意到自己对心灵的控制能力是那么薄弱,因为习惯已经奠定了精神能量的轨迹,仿佛思想会自动衔接毫无漏洞。对于生产类活动、维持类活动,我们遵循社会角色的要求,根据习惯行动,不会显得无聊和焦虑。
但当个人有了闲暇时间,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它无所事事,往往让人停留在痛苦或困扰的思绪。
为了避免这种状态,一般人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情绪中就好。这也说明了为何人花大量时间看电视,尽管这么做毫无乐趣可言。比起其他刺激——阅读、嗜好,电视最能提供容易获得资讯,所需精神能量极少。一般人看电视,不用担心游移不定的心灵逼迫他们面对私人问题。
这种被动式休闲,无须耗费精神能量,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乐的快感,弥补了心灵暂时的空虚。
但享乐不等于乐趣,要让人获得成长和乐趣,必须要主动式参与,集中注意力。
04
在一个人独处时,注意力游荡,内在心灵秩序最容易混乱。那么我们如何在独处时,让自己获得成长?不仅仅需要会主动式休闲,下面给出的四个建议是一套组合拳。
1.认识你自己
前面说到,情绪决定行动,它是我们意识中最主观的成分,也是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
自省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在巨大惰性和社会压力下,人往往分不清自己喜欢生活哪个部分,我们可以试着在每天晚上回顾当天的活动,辨别自己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产生这种情绪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
2.设立人生目标
人生的最终目标能为精神世界建立秩序,为意识里的自我服务,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并能提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任何目标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
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的精神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都会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部分都契合无间。
除了一味地被动服从生物本能或社会规范所提供的统一目标,我们可以根据理性和自由的选择,创造人生计划。精神能量与人生主题结合时,意识就能达到和谐。
3.学会主动式休闲
有了目标和计划后,就要善用时间去投资目标,无论是休闲还是工作,时间的分配很重要。
我们这一生往往遵循着生理和文化的脚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控制心智运作,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善用空闲时间,主动式休闲,把时间用于自己想做的运动、艺术或爱好等方面。
但这在刚开始时需要面对挑战,解决问题,耗费精神能量,然后才能享受乐趣。如果无法克服起步的障碍,就只能改做无趣但力所能及的事,这一生就只能平平庸庸。
越优秀的人,对自己越狠心。
4.学会阐释痛苦
执行计划时,我们可能面对痛苦,但不能逃避。痛苦时,意识往往混乱,一旦逃避,试图用睡觉、影视剧来填补时间,遗忘痛苦,我们就失去了绝好的与心灵交流的机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就是这个原因。
把伤痛的事件转变成挑战,赋予生命意义的原动力,从意识的无序中建立有序,才是我们更好的处理方式。
文中的观点,受到《心流》这本书的启发,强烈建议有认同感的朋友去看,欢迎一起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