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海军天才将领东乡平八郎大将在归国庆功宴会面对众多夸赞之声,默默拿出随身腰牌,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
初见这段话还是在大学,当时在图书馆百无聊赖,偶然翻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惊讶于那个时代日本将领对中国古人的敬重和信服,随即见识了一个冠绝当代,映照千古的传奇。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1472年(明成化八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名门望族,状元之子。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一代完人传奇一生跌宕起伏。
王守仁少而敏学、胸有大志,一首《蔽月山房》足见其豪情和不俗思维。在经历按部就班的科举和短暂仕途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并悟道于此,创下了心学。然后一举平息江西盗患、平定宁王叛乱,立下不世功勋。
《蔽月山房》“心学”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个故事:
弘治十四年王守仁拜见一位据说已悟透生死,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随即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在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开口发问:“有家吗?”
禅师答:“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每当读到此处,不免一阵心悸,原来不管能力多强、成就多大、心志多坚,心中都有最柔软的地方。同作为游子,思家念家却又不能归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只是以前自己将思念之情隐而不发,不为外人道而已,而现在却想着要抓住一切机会弥补,就怕给自己再留下遗憾。
阳明心学博大深邃、体系庞杂,如果要读懂研透势必需要时间、精力、毅力,一本《传习录》就会让人读上几年。在这里我们只要清楚地知道在阳明心学体系中,“以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论题。再者嘉靖六年,王阳明抱病命去两广平判,在天泉桥上,对其弟子钱德洪和王畿两人传下的“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
因心学发展迅速且语言过于原则笼统。后世弟子虽同出一宗,但属不同流派,难免认识不一。如何学习其理论思想,我认为可以抓住其中一字一词合乎内心,发散思考,总有一定裨益。
2016年10月,利用休假时间专程前往龙场(现贵阳修文县)瞻仰圣人遗迹。想象在未开化的龙场,王阳明身处困境,如何痛苦挣扎、如何求是于心、如何通悟天地,获得绝大智慧。再体会其临终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才明白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
修文县王阳明纪念馆 阳明小洞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