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集体主义文化的长期熏陶,只要一提到某某精神,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团结、奋斗、奉献之类充满正能量的大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雷锋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以及最近一直在提倡的抗疫精神。
这些精神和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突出表现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行为感召力,既鼓舞人心,又激励斗志。
在这个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很多明星企业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战争年代的英雄,他们敢闯敢拼,敢想敢做,不怕接受新的挑战,不怕承受失败的代价,努力把生活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实现了“从0到1”甚至“从1到N”的突破。
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消费渠道,购买和享受他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通过社交媒体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甚至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实战经验。
去年读完塔勒布的《反脆弱》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创业者和他们所具有的冒险精神,还建议设立专门的“创业者日”,向创业者致敬,感谢他们“为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他人脱贫而承担的风险和做出的牺牲”。
他认为创业者“正是反脆弱性的来源”,并且“创业就是一个高风险、英雄式的活动,对经济的增长,甚至仅仅是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为了促进进步,现代社会应该像纪念牺牲的士兵一样对待破产的创业家”。
我也看过不少商业类书籍,真心佩服那些从事创造、创新活动的企业家们,他们日复一日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压力和经营风险,在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的同时,还要为社会的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正是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各种高大上的技术发明才有了那么多用武之地,从而带给我们更多高效、便利的生活体验。
在企业家脑子里,很少有“躺平”、“退休”之类的概念,很多人都是活到老,忙到老,甚至七八十岁了还在一线扛重任、“打硬仗”。
比如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在七十五岁高龄时重新创业,十年后成为“中国橙王”。又比如“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七十八岁高龄时接手濒临倒闭的日航,仅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
所以对于企业家精神,我一直保持着相当尊重的态度,还专门查过《大辞海》,希望能更加清楚和准确地了解这个概念——“企业家的精神品质、思想形式和运用智慧的意识形态,包括其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也可以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有显著作用”。
依据上面的解释,不难看出企业家精神是专属于创业者、企业家的,不像雷锋精神、女排精神和抗疫精神那样和所有人都沾边儿。
但最近听了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老师在混沌学园的直播大课后,我对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内涵有了更加丰富和多层次的理解。
他是从自身创业的实战经验出发来谈企业家精神,重点强调了“五个不是”的观点:企业家精神不是褒义词、不是正常态、不是被动接受、不是任性的借口,以及不是持久的存在。
他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中性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鼓励反本能的——不追求安全、认同、确定,意味着冒险和不安全,不仅不能保证和提高成功率,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而更容易失败。
这个观点和塔勒布比较接近,企业家在商场上面对的失败和自我牺牲,不亚于战场上的士兵。
它也不是一个人正常的精神状态,而是有点神经质,临近于精神异常边缘的一种状态。
难怪有人说,成功企业家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支撑,一个力量是法律顾问,另一个力量就是心理医生。
并且企业家具有强烈的内在主张以及外化这种主张的动机和冲动,不可能去执行一项自己都不接受的任务,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原动力。
这让我想起英特尔前董事长兼CEO安迪•格鲁夫曾经自称偏执狂,他非常自信和有决断力,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只要涉及企业管理,他就相信偏执万岁。
周航老师还强调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放纵自己、任性做事的借口,平时不可滥用,更不能用企业家精神绑架团队和需要沟通的对象。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心理阴暗的人爱用所谓的精神或者道德来给别人“洗脑”,从而达到为自己谋利的目的——明明自己都不想做或者做不到,却要求别人首先做到。
周航老师最后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觉意识(每个人身上都有企业家精神),它不是品质也无法通过学习而获得,只能被唤醒或者被激发。
即便这种精神人人都有,但也没有人会持续拥有——就像生命体的衰退一样,一旦人老了或者取得成功了,原本具有的企业家精神会被逐渐削弱,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
尽管企业家精神存在那么多“不是”之处,但我还是觉得它值得珍惜和努力保持。在生活中不管面对“黑天鹅”还是“灰犀牛”,越是困难时刻,我们越需要唤醒自身的企业家精神来增强反脆弱的能力。
正如周航老师所说,“愿我们都能永葆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家时刻,不畏惧、不停歇、去创造”。
希望我们都能倍加呵护和珍惜自己的企业家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