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路都是被命运安排好的。
得与失、 成与败、 伤害、痛苦,
这些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2004年的冬天,我每天上班都会经过健翔桥。
那是海淀区一座人车共用的立交桥,地上有积雪或者冰渣时,没有装防滑链的自行车,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打滑翻到汽车轱辘下。所以每次过桥时总是战战兢兢,一边踩着脚蹬,一边骂着这该死的天气。
然而下班后,回到北沙滩挤满暖气片的家里,吃着妈妈从老家寄来的香肠,喝着热乎乎的番茄煎蛋汤,又觉得人生充满美好。
那一年,我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
不上班的日子,总是骑着那辆吱呀吱呀的28加重老凤凰四处晃悠。
去中关村淘盗版碟,那年头的电脑城还是一片盛世繁荣;
天不亮就去天安门广场,蹲在人群的最前面,等到国旗班从金门桥上越走越近,零下几度的天气,居然全身毛孔激动得出汗;
去三联韬奋书店蹭书,经常在地板上一坐就是一整天;
最常去的是北大清华——因为据说人最欠缺什么就越渴望什么——在未名湖上羡慕地看着人家溜冰,偶尔还去看一场北大话剧社的表演;
当然也去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但那时节没有水更没有荷叶,只能假装童心未泯和同伴在池边搓搓雪球……
人的心态有时候很奇怪。
在北京的时候,对那座城市殊无好感;但离开这么多年,却经常有些琐碎的光影不经意就从某个角落钻出来。
甚至每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直播时,我都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看着选手途经的某些地方,莫名地就感觉很亲切。
我想这部电影里的艾伶也是这样吧,虽然回到了熟悉的家乡都江堰。
但那个在雾霾下生出了明亮的爱,也生出了彻骨伤痛的城市;
那个总是宠溺着她的大男孩姜和;
在她心里,会像家乡那条伴着她长大的小河,或许没有多么的汹涌,却时时在哗哗流淌,经年不息……
晾衣时,会想起合租屋初识时他傻傻地递过来几根衣架试图搭讪;
夜深人静,会渴望隔壁突然再响起他用手指敲击板墙的声音;
肚子饿了,会记着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地说,“艾伶,我想吃锅包肉了。”
早上跑步时,会想起以前都是和他并肩一起跑;
路过某片草丛,也会想起他曾经描绘的那个梦想:要在草原上建个木屋,和最爱的人白头偕老……
可是一切都结束了,那个城市再也没有他,而自己,也回到了只剩下父亲的家乡。
看到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电影四星,王志文五星。
我绝对同意!
他将那份在女儿面前的嗫嚅、在再娶妻子面前那份佯装的相安无事,以及经历过太多人生得失的隐忍和淡然,刻画得不动声色,却又丝丝入扣。
对亡妻念念不忘,却只能守着那盆她生前最喜欢的洋牡丹,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
而这份块垒,平时无酒可浇,也只有在女儿的男朋友面前,才能看似平静地陈诉。
因为前妻过世后很快续弦,多年得不到女儿的谅解。但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想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女儿,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自己一个人时,没事就把女儿小时候的作业本拿出来翻看;
但跟她通电话时,又总是小心翼翼。
面对面说话时更总是带着讨好的表情和语气;
想女儿了,去到她开的舞蹈教室外,却只敢隔着一条街远远地张望;
知道女儿有困难,拿出自己私下的积蓄,还要找个不那么唐突的理由……
幸好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尾,艾伶终于与父亲和解,同时也是与自己和解了。
镜头由近及远,父女俩并肩走在河边,背影渐渐模糊。
是啊,外面的世界总是兵荒马乱,得失都是那么猝不及防。还好有个地方,即使再深的伤口,都可以躲回去慢慢舔舐。
和艾伶一样,在外漂泊累了,我最终也回到了四川。
偶尔想起或者梦见从前的时光,难免有失落;但同时,也因为这里有外面从未有过的宁静,所以渐渐释然。
片尾,伴着湍湍的流水,《世外桃源》的歌声适时响起。
我想,导演何平借许巍之口唱出来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