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逐梦之路读书今日看点
用上这五个技巧,你会知道拖延症是个伪命题

用上这五个技巧,你会知道拖延症是个伪命题

作者: 发愤的草莓 | 来源:发表于2016-10-27 16:48 被阅读482次

    原创|发愤的草莓

    报名课程时,个别学员会在表格里写上“我是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这些年,关于拖延症的说法非常流行,书店里也常见攻克拖延症的书籍,社会上有战拖会这类组织。

    看着,像是拖延症已经大面积向现代人袭来了。

    是不是真的很多人都犯上这种行动管理的“顽疾”呢?

    把“拖延症”作为一个人的标签,我反对这么做。这种所谓的“顽症”,可以在制定与执行计划中运用技巧躲避。

    这些技巧至少有以下5点——

    1.加大“发动机”马力

    人的天性是驱利避害。事情会拖,从深层次来讲,就是想不清“利”——这件事的目的,对自己的好处。这件事没有让你真正的怦然心动,所以内心发动机的内驱力不足,你这辆“车”肯定跑不起来,或跑得不快。

    如何让内驱力提升?

    一是活用做事“ip法”
    这段时间来,商业上关于“超级ip”的叫法异常火爆。其意思类似于一个点,能辐射和衔接出许多要素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概念、物品、价值或人。比如迪斯尼就是一个“超级ip”,从当年一只米老鼠,衍生出一套迪斯尼动画,由此辐射出相关的玩具、主题公园、衣服与其它制品等等后续价值来源,创造了巨大收益。

    做事“ip法”是指为一个任务赋予更多的价值,原来只有1个好处的,尽量想到5个以上,甚至10个,这么多便宜可以捡,你还会轻易放弃吗?

    二是站在更高处低头看。
    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和目标》中提到,想象较远期的计划时,我们更倾向于用“为什么”式的思考,这样会让你更重视目标诱人的部分,少考虑可行性;而想象近期计划时,更倾向于具体的“是什么”,关注实操层面。

    任务会拖延,往往是因为属于近期的具体计划,你容易关注到实操层面,想到的是它让你难受的地方,而无意识地忽略了它在久远之后会带给你的好处。

    所以,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俯视这个任务。比如这个星期你要写3篇文章,若是你今年目标有写书这项计划,站在年目标的高度来看,这3篇文章就是新书的一砖一瓦,写起来会不会更有动力呢?

    2.切小“大苹果”任务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事情做完之后,发现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难?”就像高考结束走出考场时,不少人心里会想:“这就是高考?就这么过去了?”

    有时候,难的并不是任务,而是心魔在阻碍。所以,用点技巧把心魔关住,没那么恐惧,自然容易胜利。

    任务啃不下去时,就要知道在制定计划时,别把一整个任务直接丢进待办清单,试着把它这个“大苹果”切小成一块一块的,再放进待办清单中。这样每一小块看起来不那么棘手,变着法子制造“假象”让自己愿意开工。

    就像日本那个夺冠的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自称秘密在于把整个赛程在内心里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记住每一处的标志,其实就是切小“大苹果”的做法。

    3.安排难啃的“骨头”

    吃饭时,我会先吃最不喜欢的菜(但我知道它们对身体有好处),最后再夹喜欢的。在执行任务时,我也会如法炮制,把最不喜欢但有意义的拿出来先搞定。

    被切小的任务中,总有最核心的、最有挑战性的那一小块,它是“难啃的骨头”。我会把它放在每天精力最好的时段进行围剿。精力最好的时段,往往是在早上,所以它总是先被完成掉。

    最难的这份小任务先解决了,看到余下那些不难的,心里更有底气:剩下那些就是小巫见大巫,做起来更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4.设定“终极红线”

    设定终极红线,就是给任务预估完成时长,划定完成期限。

    著名的帕金森法则说:“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你所需要的那么多时间。”人的心理很微妙,一旦知道时间比较充足,注意力就会下降,效率会跟着降低。

    有了任务完成期限的这条红线,心里有适当的迫切感,像后面有个债主追着,自然不敢怠慢,停下来浪费时间。

    心里还有一丝的期盼感,带着对预估时长的好奇——想知道自己预测的对不对,于是快马加鞭地赶工,为知道谜底而努力,整个过程变得像游戏那么好玩。

    估对了,给自己击掌;估少了,算是积累经验,对自己多一番了解,这两个结果都是好的。

    5.唤出监督“小天使”

    有一个叫“跨时决策”,它涉及的是人们在不同时刻显现的结果之间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的问题。从“跨时决策”看待拖延症,决策的对象是两个,一个是“现在”费时费力去做一件事情,另一个就是在“将来”的某一刻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会拖延,是潜意识里认为“现在”的费时费力不如“将来”的划算,出现认知偏差。

    想要不拖延,就需要唤出监督“小天使”,把这个人的认知偏差引回正轨。“小天使”定时不仅要定时出现,而且“小天使”出现后能发挥效果。

    让“小天使”定时出现,是指在执行任务时适当的停一停。用“番茄钟”就是一种好途径,因为“番茄工作法”有一个休息的时段,这个时段正好可以在头脑“冷却”时做出下一步更改的选择。

    “小天使”出现后能发挥效果,首先是要对未来时间稀缺性有认识,其次是要看清自己关注的焦点。

    一个任务在当下可以完成时,却选择推迟,很多原因是觉得“明天还有时间”。但明天的时间真的比今天多吗?依然还是稀缺的,而且你还不知道有什么不确定的事件会闯进来,想到这里,是不是当下愿意动手了?如何清醒看到未来时间的稀缺性,还是用土办法“时间开销记录”。有了对以往时间支出的认识,对未来真正可利用的时间还清楚。比如,在记录中知道每天真正可做自己的事不过4小时,那么眼中的明天就不是24小时,而应该是4小时才精准,对下周的判断也应该是28小时左右才更有说服力。

    会拖延任务,通常是把关注焦点放在“现在”不做任务感觉很舒服,或者是流连于眼前比较轻松的活动(如刷微信、看电视、随意逛淘宝之类),却没有关注到“未来”依然要面对的事实。发现焦点停留在当下,及时把从眼前的状态抽离出来。

    如果你用了上面这些技巧,还“不幸”拖延了任务,可能是你安排了超人计划。任务安排得太多,可时间明明不够,能不拖延吗?是时间不够,属于计划制定得不靠谱,并不是一个人本质拖延的原因。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最公平就是时间,不管高矮胖瘦,范冰冰还是凤姐姐,同样一天就那么些时间。

    关键是这种“拖延”到底应不应该。

    如果这个任务本来是今天就能完成,但你内心故意在躲避,造成它的推后,还带来不良的结果,这种“拖延”就是不应当的,是“真拖延”;如果是时间不够,任务本身也不是极其重要,或者让步给更重要的其它任务,那就“拖延”吧,而且准确来说,应该叫“推迟”才对。

    不是任务一拖延,就要给自己贴上“拖延症”标签,上面说的这些是第二个原因。

    下次,别随随便便说自己喜欢拖延了。

    因为一旦安上这个标签,会把问题怪罪到这里,给自己脱身的借口:反正我就是会拖延,认命。

    如此,你将更难找到打开这个锁的钥匙了。


    嗨,我是发愤的草莓,推崇“像蜜蜂般学习工作,像蝴蝶般感受生活”。
    85后上班族双娃辣妈,三线小城活跃分子,爱手绘的个人管理达人。
    5点码字助你省时、省力、省心,2015年至今创作干货类文章超过50万字。
    文章入选LinkedIn领英新书《你从未真正拼过》,个人新书酝酿中,预计3个月后上市。
    喜欢文章,就关注我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上这五个技巧,你会知道拖延症是个伪命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wn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