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莱杰不是边缘人。
2005年,莱杰因饰演《断背山》中的恩尼斯,获得第7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08年,因饰演《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是的,他是万人瞩目、演技精湛的好莱坞影星。
他也不能成为生存指南。
莱杰,2008年去世。死于服药过量,没有证据证明是他杀,也无从得知是意外还是自杀。
然而莱杰饰演的角色,却是地地道道的边缘人——无论是《断背山》中不敢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恩尼斯,还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疯狂的小丑。
《断背山》讲了一对同性恋人生离死别的故事。牛仔杰克开朗健谈,敢于向爱人袒露心意。而恩尼斯则沉默寡言,不仅不敢追求,甚至不愿承认真实的自己。
《断背山》恩尼斯说恩尼斯是边缘人,并非因他与主流不同的性取向,而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自我排斥。当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纵然全世界都围绕在你身边又如何?就像有一个盒子,把他与世界和爱人隔开了。
恩尼斯自幼父母双亡,小时候更看到同性恋被杀死的情景,这恐惧和不安,早已根植在心里。他孤独,他回避,生生把自己逼到荒无人烟的心灵荒漠。杰克则不同,虽然是Gay,虽然也会向大家隐瞒这件事,但当遇到所爱,他是勇于追求,无畏无惧。
从始至终,恩尼斯都是处在一个被动状态,他想要逃避,又逃不掉。不愿承认自己对杰克的爱,又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杰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爱而不敢爱,放又放不下。借着婚姻的幌子才敢于杰克外出,离婚后怕惹人怀疑而避开千里迢迢兴冲冲来找自己的杰克。直到杰克死后,才抱着故人的旧衣服,怆然凄恻。
他后悔了。
杰克死后,恩尼斯才后悔当时没有勇敢一点,这样至少能有一段实现夙愿的快乐时光。他一直以为他会永远来追寻他,他也可以一直等待这种追寻,可惜但现实并不会让人犹豫太久。失去后才知道对方在自己心里有多重要,才知道自己不能承受这样的重量。
杰克的死改变了恩尼斯,他不再是活在盒子里的人,终于学会了打开心扉。女儿请求他参加自己的婚礼时,恩尼斯一反常态,同意了。他终于显示出了他本来就有的温情。
同样,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的光彩甚至压过了主角蝙蝠侠。
《蝙蝠侠:黑暗骑士》小丑这是怎样一个人啊,执着、疯狂地,想要打乱城市的规则。用警察的话说,他就是喜欢看城市一团糟。他劫了数额巨大的钱,然后一把火付之一炬,让一心抢钱的黑帮心疼不已。他挑战一切权威、想要从美好中剥离出丑陋、并踩到脚下践踏。
他不惜一切寻找蝙蝠侠,认为蝙蝠侠和他是同一类人,都是异类,被人排斥的异类。
在结局中,小丑虽然死亡,却似乎是胜利了——他使人们的希望之星、检察官哈维变成了心中只有复仇的杀人犯,迫使而从不杀人的蝙蝠侠手中沾上鲜血。
蝙蝠侠远去的背影他在考验和重新定义人性。
当一个人开始考虑整个人性问题的时候,他就已经从大众的洪流中剥离出来了。这种思考本身即是一种俯视,小丑孤独而充满怀疑地打量众生。
可惜,他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希斯.莱杰的这两个角色,悲剧的根源都始于不接受:恩尼斯是对自我的不接受,小丑是对世界的不接受。
对自我的不接受,会令人无法表达真实心意、与世隔绝。对世界的不接受,会让人站到世界的对立面。
小丑希望看到充满正义的人堕落,想撕开生命华丽的袍,要人看里面的虱子。
然而他错就错在要竭力证明这一点,因为这原本就是人的本性之一。人性本就是复杂的,并不是非黑即白。这点希腊人早就明白,在希腊神话里,众神各有各的自私、各有各的缺陷,这就是主导世界的、不完美的存在。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内心的容器还小,天真地以为世界是简单的,看到人的某一面,就以为这是他的全部。直到在生活的历练中,心的容器变大,逐渐理解和接受复杂人性的存在。
关于小丑嘴上疤痕的来历,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因为小时候目睹父亲杀了母亲后,被父亲用刀子划的。另一个是,女朋友被毁容后,自己为了陪伴她,把自己的嘴也划开了,结果女朋友却因恐惧而离开他。
很显然小丑是在撒谎,然而我们此时不关注故事内容,只关注讲述本身:他讲的,都是一个悲惨的、被至亲至信的人伤害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幸福的人讲得出的故事。一个人的内心要有多荒凉、承受过多少失望和悲痛,才会堕入如此黑暗?
在这条道路上,从来不止一人。前有俄狄浦斯王、三大悲剧,后有日神和酒神精神。是要沉浸在美的外表中、忘却人生苦难,放弃对人生真相的追求,还是在醉的状态下,超越人生苦难、冲破道德束缚达到与原始力量的统一?
生命的意志从来没有最完美的体现,最终还是那句,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