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8b9dd152aec2c756.png)
从宇宙大爆炸以后,所有的一切就都开始不停的运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如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互联网的更新,知识的迭代升级等,更像是在不停运动的鞋底,安装上了加速助推器,让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就连中学物理老师都教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
任何事物一旦运动起来,一定会发生变化,而不停的运动则伴随着变化量的累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会产生质变。
下面就将健身之旅的三年过程中,一些实实在在的“量变”,和一些潜移默化的“质变”,与各位一同分享。
量变【1】健身地点的变化
与其说是健身地点的变化,还不如说是哪里能锻炼,哪里就是健身房。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0af1b3de9354d11a.png)
除了大部分在家里的卧室完成健身计划外,小区广场的健身器材区,小花园的健身器材区,镇政府门前空旷的散步区,就是我常光顾的地方。
只可惜,无论是在小区广场还是小花园,大多看到人都是低龄的小孩儿和年迈的老人,偶尔会有几对放假后来这里谈恋爱的小情侣。
任何事情一旦重复多了也会变得枯燥。这就如同天天喊你去吃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段时间后,估计再看到“白胡子老爷爷”或是“黄色的大嘴巴小丑”时,本能的都会感到油腻反胃。
故每当陪家人出门耍的时候,总是尽可能的找些新鲜的地方锻炼——换个口味。比如:
每当路过“马国”生活区,短暂的停留,见缝插针的去体验大操场的健身器材……
在西江苗寨游玩时,登到山顶后,在休息凉亭里,当着周围异样的目光进行自重训练……
到湄潭七彩部落观景时,利用村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无情的挥洒着汗水……
国庆假期回老家,在老家小区广场和沿途高速服务区的健身器材上,舒展着因开车劳累而僵硬的筋骨……
恰逢英国出差时,在德比郡阿什比小镇和伦敦西郊,利用身体倒着时差的清醒,一边拿着地图晨跑,一边欣赏着国外的街道……
……
PS:不合群的一些言行举止,在其他人的眼里看起来都是古怪异常。但当身处一个良好的氛围里时,这种怪异感将会很快消除,并且自然而协调。——有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对待同一类运动时的态度。
量变【2】健身方式的变化
如在前几章里讲到的,我的健身方式是经历过了很多次变化,最终才慢慢的稳定在这最近的一年里。
所有训练的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从健身书籍或是资料中看到一堆新的健身方法,马上拿来自我试验一下;从某位健身大咖身上看到了冠军之路下的健身计划,马上拿来自我试验一下;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街头健身的炫酷表演动作,马上拿来自我试验一下……
的确,这种“拿来主义”在健身之初,由于人体的自我反馈机制和本身的较低训练水平,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起到了不小的实用效果。
但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和自身对训练的各种反馈,慢慢的发现:天下不可能有一套适合所有人的通用健身计划。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殊型,在遗传、心态、性格、年龄、身高、体重、情绪、饮食结构、外部环境、工作压力等等方面,都不可能成为相同的个体,这就如同“天下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是一样的道理。
可以看到,我也是盲目的从一根跳绳开始,不停的有氧有氧,慢慢的增加了一些如“俯卧撑和平板支撑”等一些自重训练,再后来开始正式的踏入“举铁生涯”,并不断的增加训练量和解锁新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尝试了晨跑、夜跑、游泳、爬山、竞走、气排球、广场健身器材锻炼、HIIT训练、Tabata训练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3c9ba47cdb6735c4.jpg)
可说这么讲,几乎最经济实惠,不需要太多RMB支撑的健身方式,我都尝试了一遍。
当然,这里离在健身房系统的健身氛围差了许多,毕竟整个过程都只有我一个人的战斗,但我并不后悔。
一来是我们这属于“七线小镇”,第一家健身馆的老板还不知道是姓李还是姓王;二来是在尝试了“折腾自己的各种苦刑”后,首先是“抗击打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其次是转了一圈过后,逐渐发现:
哪些健身方式适合我,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更喜欢哪种健身方式。
量变【3】作息睡眠习惯的变化
曾经的作息习惯仍然历历在目:平时上班闹钟响了几道,才慢慢的从回笼觉中,恋恋不舍的伸个懒腰开始起床;晚上则不到11点绝不上床,常常是家人都已经做了一个梦后,才开始慢慢洗漱;周末节假日遇到不值班,则可以一觉睡到早中饭一起吃的中午……
如今,这些看似人生就该这么享受的生活规律,已经被我硬生生的给“军事化”了。
总体计算下来,我的生活作息时间还是比较有规律的,也恰恰符合了成人每天保证八小时的科学睡眠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6dace84ea6501225.png)
早起:自从开始健身后,很少再有睡懒觉的习惯,尤其是近两年,几乎早晨很少在7点钟之后起床的,包括周末和节假日。
或许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每每到早晨7点左右,不管闹钟是否响起,本能的生物钟就会唤醒身体。
午间小憩:这个习惯也是近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曾经从来没有过午睡的习惯,现在慢慢的为了保证下午的精神状态,午间会有大概10分钟左右的小憩。
早睡:抛开特殊原因需要加班或是晚睡的情况,基本上一到了晚上九点半,就要开始着手洗漱了。
包括对孩子的洗漱完成,上床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点钟左右,再跟女儿讲一个睡前故事,基本上能够做到十点半前进入梦乡。
有兴趣的同学可点看链接查看这两篇调查文章:《每天睡眠超8小时是错的?是不是谣言,终于清楚了》、《每天睡6小时和8小时的区别,看完我震惊了!》
量变【4】饮食方面的变化
其实,与其说是在饮食方面的变化,还不如说是看待食物的眼光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自从粗略的了解《运动营养学》里的一些知识后,慢慢的会开始琢磨每天吃到嘴里的食物成分,从糖类、油类、肉类进行简单的区分,和从热量、口感、饱腹感进行自我的选择。到如今出现了本能的条件反射:一旦看到食物后,马上脑海里就反馈出该食品是否健康?是属于碳水、脂肪、蛋白质中的哪一种?今天身体的这三大营养素摄取量达到了多少比例?还能在哪一类适当的进食?
亦或是,今天哪类营养素摄入多了,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会额外的留心注意。
这些看似复杂繁琐的理论思考,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基本上能够如同“膝跳反射”一样,一秒钟不到就可以在脑海里运算一遍。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052f147154ab67da.jpg)
当然,我不是健身健美运动员,平时也没有像他们一样,随时用电子秤计算每天的各种营养和热量摄入,更没有将一天的饮食饭菜提前做好,并随身打包的精力和时间。
我所条件反射的,都是粗略的停留在基本框架上的一些皮毛,宗旨就是适合自身,够用就好。
现在每天吃的饭菜,因为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地点和重复循环的菜谱,所以大致都可以折算出营养成分组成。
但由于中国烹饪的特有传统和习惯,浓油、高糖、重盐等重口味调味,配合油煎、面炸、腌制、烟熏、卤肉等高热量烹饪技巧,让很多本身“清纯”的天然食料,一点点变成了“浓妆艳抹”的深加工食品。
其次,从自家食谱开始,逐步减少曾经最爱的扣肉、红烧肉、腌肉、腊肉、熏肉等高脂肪重口味肉类菜谱,降低薯片、曲奇威化、蛋挞、巧克力、奶茶、超市绝大部分饮料、酒类等高热量的零食和饮品。
慢慢的,将绿色纯天然蔬菜,鸡、牛、猪、鱼、等瘦肉占比高,豆腐、鸡蛋、千张、等高蛋白食材,苹果、香蕉、葡萄等新鲜水果,各类坚果、酸奶、纯奶等零食,用煮、炖、蒸、炒为主的烹饪手段,将低盐、少油、降糖作为主要佐料的宗旨,尽可能的吃得天然、简单、健康。
但要留一点的是,这些“减少”和“降低”并不是说绝对的禁口,偶尔因为“想念”或是“别无他选”时,该吃还得上,但不宜长期胡吃海吃。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9e232a75dd821c7a.png)
还是那句话,不是专业运动员不必这么刻板的将自己逼上绝路,适当的控制总热量平衡,在可支配的日常生活里,有选择性的加以控制,再接地气点就是极好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头就大了,会觉得这么做不是“作践自己”,放弃享受和追寻“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如果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毫无顾忌的胡吃海喝,让身材回到大唐的“以胖为美”,让“三高”和各种“富贵病”的并发症常年相伴,进而“药不离口、膏不离手、病不离身”。
那我更情愿选择回到原始人的生活饮食习惯,至少他们吃的都是无公害的蔬菜和肉类,喝的都是纯天然的泉水和甘露。
看似“刻薄”的饮食习惯,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有那么一丁点不习惯,但时间长了就那么回事。
你就会发现这是保持身材的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并且长期坚持下来,并不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反而会让你在更多时候吃得更好、放得更开、玩得更嗨。
宗旨就是:尽可能的多吃纯天然未加工或少加工的粗粮、水果和蔬菜,减少控制深加工的高糖或高油脂的精粮、零食和饮料的摄入,外加多喝水。
例如早晨两个鸡蛋和全天不停歇的饮水习惯,已然是每天工作生活的标配了。
(科普下传统观念对每天吃鸡蛋数量的误区,看看知乎排名靠前的几个回答:一天吃几个鸡蛋比较好?)
质变:对比曾经的自我
不断在哑铃杆上增加的哑铃片、一次次的更改和上浮健身计划表中的训练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的“打破个人的最好记录”、渐渐在训练中凸起的血管……
如果说以上是在家里一步一个脚印的量变进步,那平时生活里的一些细节微变,则印证了质变成长的步伐:
1、首先必须来一段大家熟知的广告词:“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能够直接上六楼了!”
2、一次去贵阳黔灵山公园,全程基本上抱着30多斤熟睡的女儿,走完了从公园景区到远在三公里之外的停车场,除了手臂略显酸胀外,但并没有感到太累。
3、无论是在前一个单位的气排球比赛,还是在现单位的气排球比赛,全程保持身体高度紧张感,随时应对突发的各种状况,但场场下来说实话,除了偶有心累,身体仍然“躁动”着。
4、小区户外健身器材上的个人数据变化:由只能做到3个标准引体向上就“熄火”,到现在一口气至少8个以上不在话下;双杠臂屈伸从最初的5个封顶,到现在一次随便20个+。
5、从来没有体验过,高于单杠顶端后“俯瞰下的风景”;后来在去年夏季的某一晚上广场的单杠处,一个不小心用“腹部绕梁上杠”方式,第一次上半身高于单杠。(那晚,彻夜未眠……)
6、自开始健身后,得病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为过的讲,除了“补药”和“跌打扭伤药”外,有时候连感冒冲剂的味道都快忘记了。虽然医院倒是去过几次,但不是给女儿看病,就是给爱人检查身体,再或是探望病人。
……
结束语: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当然,不论是健身地点、健身方式、作息习惯、饮食方面各方面的细节微变,还是一系列量变后衍生出的质变,都将是我的健身之旅中一道值得“孤芳自赏”的风景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6776/50bc0e8c19f8a1db.png)
未完待续
《我的健身之旅》文章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