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村拾贝每天写1000字风语阁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11:32 被阅读0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人生亦是一次艰难跋涉的旅行,每个人都是旅行途中的一员。

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家乡已成了遥不可及、魂牵梦绕,只有梦里依稀可见的地方。

而终于,家乡变成了故乡,故乡变成了远方,远方却成了彷徨。而又有哪一个人不是在旅途中苦苦奔波呢。

然,无论身在何方,我们的心灵依然滞留在家乡的那片热土,因为它是我们灵魂的安放之所。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但人生又有太多的不得已,因为生活所驱,任凭谁都无法逃避,我们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赴异乡,身似浮萍,漂泊无依。

纵观历史,又有哪几位诗人没有历经漂泊之苦呢?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在被贬他乡的夜里,借雪落之声,道出了自己的羁旅之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一问一答间,李商隐那细如秋雨的思亲之情,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杨万里说,不要埋怨孤舟没有固定之处,飘忽不定的我也是一叶孤舟。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诗风自称一体,他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清新自然,幽默风趣,被称为“诚斋体”,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

杨万里学识渊博,文采斐然,著作颇丰,文学造诣极高,他在政治上的才能亦是可圈可点。但终因其刚直不阿和耿直孤介的性格,一生未曾得到重用。

纵观其一生,宦海沉浮历尽艰辛,仕途极为坎坷。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27岁的杨万里进士及第,二十六年被授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丞,而后的38年时间里,他历任内外官职,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朝堂与江湖之间。

作这首诗时,杨万里已经是63岁的花甲老翁了。可以说,他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在旅途中蹉跎了。

在古代,做官是没有到年龄退休这一说法的,史书上见得最多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是主动“告老还乡,告病还乡”,总之,朝廷是不会主动让你回家安享晚年的。

于是,花甲之年的杨万里依旧奔波劳碌于朝廷事务。这一年的他刚刚接待完金国前来祝贺正旦的使者,并且一路送他到北部边境。

在返回的路上,行船平江,这一天,停泊在百花洲。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半生以来,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当中,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在这百花洲上泊船了。

岸边的杨柳都与“我”是旧相识,眼底的云山仿佛想要把“我”留住一样。

就如白居易的那句,“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年年杨柳皆相似,眼下的云山亦熟识,他们似乎有要挽留我之意。

但很遗憾,人在江湖飘,哪里有固定的居所,每次都待不了多久。

因为自身的存在就像是天地间的一叶孤舟,随着风波游荡,不知明天飘向何方。

既然如此,也就别去怨怪自己乘坐的孤舟“无定处”,普天之下,谁有定处呢?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一边经受着生命的捶打和历练,一边还要努力前行,这就是人生,顺其自然,看开想开,没有最好,只有不断前行。

所以,“莫怨孤舟无定处”就是他乐观豁达胸襟的体现,因为“此身自是一孤舟”,这是诗人的清醒明白,也是积极人生态度的写照。

杨万里洒脱刚直,怀抱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以社稷民生为重,所以,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他都能泰然处之。

他乐观豁达,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他都能随缘自适。正如历尽生活艰辛的苏轼那样,不经历宦海沉浮,怎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他的这种人生理念,体现在诗词中,就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泊平江百花洲》,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读来令人心生美好。

《泊平江百花洲》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宋·杨万里

赏析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旅途中感慨人生之作,首联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颔联由此时此地的体验联想到一生的经历引发出对羁旅生涯的感慨,颈联描述自己与百花洲的特殊关系,尾联用形象的比喻对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涯作了概括。

这首诗的格调轻快清新、洒脱自然。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平江百花洲:平江,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为当地的一个沙洲名。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首联的意思是,江南一带最好的去处当然要数苏州了,我却因公事奔忙得来此清游。

为王程:意思是因为公事奔走。程,旅程。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

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颔联的意思是,半生以来,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当中,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在这百花洲上泊船了。

杨万里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之多。

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

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

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

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

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

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颈联的意思是,岸边的杨柳都与“我”是旧相识,眼底的云山仿佛想要把“我”留住一样。

见留:相留。

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

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

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尾联的意思是,不要埋怨孤舟没有固定之处,飘忽不定的我也是一叶孤舟。

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

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

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

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

不但颔、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

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全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写隶/此身自是一孤舟

    泊平江百花洲 宋代: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

  • 此心孤舟

    词 1: 从来相留,无奈泪眼流 相聚不等相守,青灯自白头 天地有孤舟,前尘何罢休 柳驿桥外春难留,也不收 2: 长...

  • 无题(回文)

    秋风弄晚泛孤舟江水流。 秋风弄晚泛孤舟, 晚泛孤舟江水流。 流水江舟孤泛晚, 舟孤泛晚弄风秋。

  • 《无逢一孤舟》

    何时相逢有过缘 从此长夜怜人怨 难眠空苦忧 寻寻觅觅谓何求? 窗前云魅总不散 春无限,满眷恋 万古长夜终不朽 红尘...

  • 孤舟

    我从沉睡中醒来, 发现自己漂在大海上 我仰着却寻不到太阳 环视周围 只见碧波荡漾 我就这样漂着 踪迹随着波浪 一...

  • 孤舟

    身轻体陋一微舟, 孤枕长篙谁与谋? 但使渔人能掌舵, 也朝江海趁风游。

  • 孤舟

    《孤舟》~ 雲波嵐氣籠孤舟 斜葦翩翩逐勢朽 不隨洪流風骨立 自在光景無來由

  • 孤舟

    情生物, 物旧情, 花映月, 鸟鸣啼, 风吹湖面波粼粼, 奈何叶化一孤舟。

  • 孤舟

    了了浮生梦,苦海几孤舟。 朦朦一叶舟,怎知去留从。 时间何其短,岁月催人老 回首三浮屠,希冀多彼岸。

  • 孤舟

    我们回来,在湖边 星星坠落的地方,一匹马追赶时光 再没有回头 天空巨大的伤口一直敞开 等我们以相逢缝合 木棉花的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wf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