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了。
在台北诚品只看了书的封面,想买又有些纠结,有目送在前,关于亲情,她还能怎么写。
回来还是忍不住,感谢忍不住。龙应台的文字,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龙应台散文台湾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作家,大概是盛世巅峰了。山河破碎,颠沛流离,举家逃亡,从乡愁到美丽岛,中国传统文化从他们的父辈薪火相传,从乡村到欧风美雨,国内外大学的教学经历,供职政府的人生历练,这样的阅历和底蕴,怎么写,都很吸引人吧。
这是《目送》和《天长地久》的勒口:
目送和天长地久十年前的龙应台,知天命之年,流连于怀揣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
十年前读目送,这一段话也几乎成为我的理想国。
十年后辞官移居。从台北到屏东,从都市到乡村,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中国文官最好的归宿,莫过于归隐田园。照顾耄耋之年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写作。
依旧是龙应台式的隽永细腻,龙卷风的犀利率性,思辨与智慧,感性与理性。
我的母亲,只比龙应台大一岁。我比龙应台的长子小一岁。
完全平行的时空里,又有一些惊人的相似。
书里回忆她小时候在乡下的一些经历,我感同身受。夏天最热的时候,大人们一早装满一盆水,盖上一张塑料纸,放在园子里,到晚上洗脸洗澡,我们叫晒水。
龙应台回忆她在政府工作,是看不到时间的,每天睁开眼就像机器。乡居屏东后才看得见时间,时间的机密泄露在软枝黄蝉的枝叶蔓延里,泄露在玉女西红柿的皮肤里,每黄昏一次,胭脂色就加深一层。扶桑花感应清晨的第一道日光奔放绽开;在傍晚日光黯淡时收拢谢幕。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跟她顺序相反。童年时候是没有天气预报APP的,柳树抽芽桃花开遍,天气要暖和了。绿荫蝉鸣西瓜葡萄桃子的时节,叫做夏天。西风独自凉,看得到寒霜听得见蟋蟀音乐会的时候是深秋,屋檐挂满冰凌大学纷飞里走路上学是严寒。成年之后早起上班依仗闹钟,气温不合适依赖空调,太多的水果蔬菜没有了季节的次序,随便刷刷热点一个季度一年就嗖嗖过了。是不是只有等到知天命的年纪,才有机会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书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是龙应台写给母亲应美君的19封信。写尽对母亲愧疚的爱,以及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家长,对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另一个部分,是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龙应台选择了3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还原美君一生的脉络。有二战历史事件图文资料,沉重且触目惊心;也有美君自己的日记与家书,龙应台无意中收拾到母亲日记,看到美君引用王粲的七哀诗,才知道美君是读诗的。一直好奇怎样的文化土壤才孕育出了这几代台湾文人。齐邦媛出生于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庭,父亲年轻时留学于日本德国,学贯中西的家庭底蕴,战火纷飞里弦歌不辍的南开中学西南联大,民国才人代出的海归大儒,以及历史沧桑里的生离死别,成就了她那一代的人生格局。这样的人,1949年后,台湾有很多吧。晚一辈的龙应台,也出生于国民党军官家庭。他们口中的中国,是中华民国。台湾文化的繁荣,有一点肯定是因为,文化的根在中国大陆。
给美君的第五封信里,作者跟母亲讲小学校长余舅舅的故事。老人写了一封信,托作者带到美国,再转寄到故乡浙江,两个月后收到回信,是从浙江寄到美国再由作者带回台湾,担心转寄遗失,作者拆开郑重手抄了一遍。几行云淡风轻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在山水重重,以及政治阻隔之下,个人的渺小无力。回信来自浙江家乡的一位老太太,信的内容我读了很多遍:自君别后,倏忽三十载,念及君犹飘零远方,天地寂寥,无所依靠,乃不忍独死。与君别时,红颜嫣然,今岁执笔,凝已半百,疏发苍苍,形容枯槁。得去月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写信的人叫香凝,遵守三十年前在祠堂前生离的誓言,终生未嫁。而余舅妈,是台湾人。所以在爱情这件事上,男人和女人,谁才认真。龙应台告诉我们,香凝的最后那句话,来自王羲之的《初月帖》,王羲之在一千多年前写给好友的信里说:收到你上月来信,虽然远却很欣慰,劳你万端牵挂,你好吗?香凝在生离死别、天地寂寥中苦等三十年后,竟只轻轻问对方:卿佳不?
龙应台说,她相信《初月帖》是他们之间的暗号。在某个月出于东山之上,江水荡漾着银光,芦苇中蛙声一片,那个时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类似香凝和余舅舅的故事,台湾有太多太多。去太鲁阁长春祠的时候,我无心看风景,不敢轻易拍照。因为老兵两个字,是太过于蚀骨的沉重。老兵文学,是我一直不敢随意触碰的。字字血泪模糊,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退后模糊,战争带来的伤痛,也只有自己记得,大海那头,是他们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台湾,亚洲四小龙的风采不再,城市发展远远比不上飞速前进的大中华,但我还是执念,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它是台湾啊,过去现在将来,即便地理可以阻隔,政治可能敏感,文化的根,也切不断。
一个很爱看书的朋友说,现在只能看小说,散文读不下去。我推荐他读龙应台试试,就我自己的感受,梁实秋林语堂林清玄的散文,一直有放在床头柜,闲来无事的睡前看几篇,关灯睡觉,忙起来十天半个月不读也有,但是龙应台的书,每次都意犹未尽。到这个年纪,看任何小说,几乎都没有了这种牵肠挂肚。
最后,还以龙应台的话共勉:生命从不等候,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天长地久,只有把你的片刻当作天长地久,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然而就连那个片刻都会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