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第一次与书的邂逅吗?我记得

作者: Jack胡 | 来源:发表于2016-12-22 21:54 被阅读52次
    每个人都有与书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概是因为有了朋友圈之后吧,各种劝人读书、教人如何读书以及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和课程层出不穷,而且总能赢得一片响应。

    这阵旋风之大,让本来就喜欢读书的我居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去听一听大牛们怎么说。说收获也有,但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焦虑,在读书的节奏和目的之间忙乱。

    直到最近内心尘嚣落定,当我回溯自己最开始觉得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的时候,却已经是十五年前第一次完全自己选书读的时候。回想起来不仅叹息造化“造人”,也欣慰地找到了我跟读书这件事之间最自然的节律。

    2002年的那个夏天,我初中毕业,并以很好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想当年我也是做过学霸的人。不知道是不是父亲觉得儿子拿得出手了,或者觉得是时候让山沟里长大的我见见大世面了,以及让更厉害的人来给我一点教诲,他决定带我去见他自己都多年没见的、时任平顶山学院副校长的老同学,老爸让我叫他“罗叔叔”。

    因为当时罗叔叔正在全省跑”招生”,基本上是他到哪里就带着我们到哪里。他谈正事的时候就安排人开车带我们逛动物园、博物馆,吃饭的时候就带着我们一起,持续一个星期。

    让我印象最深刻以及对我影响最长远的,却不是头一次在五星级酒店跟一大帮大学教授和“厅级职称”人士吃饭——虽然他们都很有修养,对因为内向而缺少礼节的我很照顾,而是在郑州一个出版社的仓库。

    当罗叔叔带我们到那里的时候,足球场大小的仓库满满都是书的景象,让一路上兴致不高的我震惊了,突然两眼放光——说实在的,在那之前我没读过课外书,我也不知道除了功利性的好好上学考高分之外,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读书。

    罗叔叔看到了我的神情,慷慨的说:“孩子,喜欢读书吗?这里的书你随便拿,想拿多少拿多少!”我对课外读书没概念,但“不拿白不拿”却是人之本性。于是我只是就近走动几十步,目之所及纯粹凭对书名的感觉选了10本书——回家读完后悔自己太客气了,都不够一个暑假读的,课外书比学校课本好看多了,其中好几本书影响我到现在。

    一本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厚厚的一大本,居然让我三天没日没夜地看完了。除了强烈的阅读快感,我更惊叹人的真的可以做到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不同知识之间可以千丝万缕关联到一起。这本书影响到我的思考与逻辑,让我养成了喜欢问为什么、爱思考的习惯。

    甚至企图以探案的角度解开人生谜团,一度挺让自己困惑的,在用得不合时宜的时候也挺吃亏,现在明白思考也有品质高下之分。同时,还让我至今还很喜欢看悬疑、烧脑的电影,连《名侦探柯南》都一度看到600多集。

    一本吴晓波的《大败局》,讲的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失败史,至今还每年销量十万册,当时是刚出版一年。按说这种题材对于当时的我那么遥远,应该很枯燥,但我却跟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甚至不禁对那些牛气哄哄起来上央视、当标王,失败以后就铛锒入狱的时代豪杰们生起感慨之情。

    当时是没有方便的网络可以让人知道除了一本书封面之外关于作者本人的信息的,那本书之后直到去年因为发现了“吴晓波”频道(其实2014年就已经上线),才又重新从他那里获得新知,成为了我关于商业世界的“耳目”。他的内容不仅仅是商业与财经,而且有更多对于中国80、90后一代生存处境的关注。

    无论是十五前他写的书,还是他如今的自媒体,长期的跟进学习,让我从他的言语以及神态不仅让我看到了一种客观严谨的学者气息,更感受到了他骨子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因为这种喜欢,所以至今他的每期视频节目必看,也在苏州参与组织他发起的《我的诗篇》工人诗篇观影众筹,2016年的跨年演讲也是第一时间收看直播,同时也是第一批收费专栏订阅者。

    另外两本可以当一本说,因为是一个作者,可以说影响到我的价值观。我也说不明白,为什么在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在只选了10本书的情况下,我却”凭感觉”选了一个作者的两本书,散文,纯粹的文学。相比前两本,离实际生活更远、离精神世界更近。作者就是真真切切影响了一代人的三毛,而两本书的名字是《撒哈拉的故事》和《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以及了解三毛的人都知道它们写的是一个一边进行一边书写的爱情故事——分别是三毛跟荷西从戏剧性的认识到“爱到浓处自然婚”的情感经历,以及荷西以外死亡之后她历经痛苦到“自我振作”的过程——确切地说,沉痛的悲凉是主要基调,而“自我振作”很是勉强,恐怕连读者都觉得假,灵魂之爱的失去岂是可以劝慰得了的?

    很多人以为青春期男孩只有关于性的幻想,岂不知道对美好爱情的幻想一点不输给女孩。三毛用文字与纸面打通了空间与实践的阻隔,将与荷西真切、炽热而又传奇的情感完全呈现无疑。在爱做梦的年龄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梦幻故事,就这样让我成了一个爱情理想主义者。

    因为不知道妥协的存在而无法妥协,至今还忠实地抱持着必须因为爱情——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结婚的原则;而诡异的是,大概是因为将爱情看得过于神圣,在很靠近的时候却又无法淡定,造成了事实上的难得。

    同时,大概也因为很多方面的理想主义——比如在职业选择上早早放弃了传统职业,渴望直达人生究竟而进入“身心灵修行”,养成了我半个“文青气质”吧。在这个标签被有点污名化的时代承认这个还真需要勇气,但我的确就是这样的人啊。

    那年选的书还有《鲁迅散文集》,但看着居然没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被初中课文坏了兴致,还有一本科幻书和其它的书,都已经不记得名字,看来它们终究不是我的菜。

    起初我很想归因为,是因为这些书先入为主地占据一个空白的大脑和心灵,才对我有深刻影响。但我突然的直觉想说,因果很可能是反的:恐怕恰恰不是因为我读了什么书决定了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看什么书;进而,我又从自己的选择和“被影响”之中得到确认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真的就是在读自己,我们通过拼凑世界版图而拼凑内在的自己,这才是读书可以联系到生命本体的意义。由此,找别人要书单以及速度至上这些行为实在是荒唐,当然大多结果也不会太好。更坏的是,这等同于否认自己的感觉、品味和个性,把通过读书寻找、拓展甚至解放自我甚至通往心灵自由,应该享受过程的事,变成了盲从。

    在其它选择方面,甚至是否愿意把读书作为自己爱好的一部分,都是通用的,只要是发乎于心的选择,自然而然的节奏,都是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记得你第一次与书的邂逅吗?我记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mh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