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各种物质及非物质的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缘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可能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独立的“自我”。
像无常一样,无我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它本身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的、实存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的确,不要说体悟无我,就算在概念上初步理解无我,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是明明存在吗,我们有自己的身体,思想,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桌子、墙、水,都看得见摸得着,怎么会无我呢?
龙树菩萨在《中论》、寂天菩萨在《如性论》的智慧品中,对无我进行了完整、详尽的阐述。作者在这里结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对无我的观点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拿我们自己来说,为了方便指事和沟通,才说“我”、“自己”,其实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
唯物者认为身体是我,身体产生意识,身体消灭,意识就会消灭,我就会消灭。唯心者认为意识是我,意识决定身体,身体灭掉后,意识还会长存,我还会长久存在。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前者是断灭见,后者是常见。首先身体不是我。如果说身体是我,那减肥之后,我难道不完整,不是原来的我了吗?若如此?减去的那部分“我”去哪里了。实际上,减肥之后,我不但没有缺损,反而更加完美。肉体无论增加或减少,我们都认为那是我,那么“我”是可变的,可变的事物不具永恒性,而随着外部条件及内在的成分的改变而时刻变化。既然时时变化,哪里还有一个实存的我呢?其实,得出“身体不是我”的结论并不难。看看以前的照片,那个被人抱在手里,还没长牙,只知道傻笑的小孩是我吗?那个我去哪了?现在看照片的这个人又是谁?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身体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有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然而,无我并非断灭。生命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却又相续不断。何以故?因果不虚也。生命的迁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行为影响在后的行为,每一个状态的生起都依赖之前的状态,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死亡不过是比较深刻的变化而已。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自性的。科学的发展让无我的概念更易于理解。所有物体都可以一再分解,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以至更微小的粒子等被佛经上称为微尘的东西。这些微尘根据一定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停的高速旋转,运动,所划出的轨迹被人们误认为成实的物体。如果把物质无止境的分解下去,是不是就会出现不可再分的“空”的境地,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著作对此作过详尽的论述,认为常人看似实有的东西与虚空无二别。当然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还没有最终印证这个观点,佛教内部也存在不同见解,但不管怎样,目前为止的科学研究成果已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使人们相信没有实存常一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