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格拉底
1.人生的修炼要由真诚面对自己的良心开始,只要用心倾听,良心会提供指示。
2.活在世界上必须尊重国家的法律与祖先的信仰,但在具体的行动上不可忽略内心的声音。
当你所做的行为在社会上不被接受的时候,你要不要继续做呢?这时候你不能只看外在的要求,只看外在的要求到最后你就被群众化了,变成许多人之一,没有自己的主张,也没自己的主张,也没自己的主见。这时候你是不是要坚持某些你认为对的事情去做呢?这叫做良心原则。
2苏格拉底
1.所谓“知德合一”的知,不是对外在现象的知,也不是某种专业的知识,而是对于德行方面的知识,教你如何选择行善的知。
2.我们前面提过,要跟我们的学者王阳明加以比较。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中叶的学者,他倡导的“知行合一”,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跟“行”看成一个整体。那他这种观点跟苏格拉底有没有类似的呢?类似的地方在于他们所谓的“知”都是有关德行的知,而不是其他方面的知。
王阳明他说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儒家思想传统的发展,也就是你这个“知”如果没有“行为“来配合的话,那个“知”不落地,不切实;那个“行为”如果没有“知”做基础的话,那个“行为”不能坚持、不能长久。所以王阳明的说法毕竟是在十五世纪以后了,他的说法是比较清楚、比较完整的,同时他也没有强调说要完全像苏格拉底强调的一致。
因为苏格拉底创建的学派在西方有一个称法,叫做“主知主义”,认为一切都靠“知”,这个“知”也可以被理解为“智"。所以苏格拉底是偏重理智的,好像每一个人都要很清醒,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然后自己就会做什么。
所以有些话我们听过就会记得的,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无知是最大的罪恶”“没有人明知故犯不该做的事”。我们也都知道明知故犯其实在世间是常见的,因为人的意志很软弱,明明知道该做,我不见得做得到;明明知道不该做,我偏偏去做。
“知”跟“德”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回事呢?
你如果“不知而行”,那只是碰巧而已,你正好碰巧做了你该做的事,那这种碰巧是没有根据的,代表下一次如果有挑战,有考验,你就不见得会做你该做的事;“知而不行”代表你知道的只是外在规范,你没有了解应该做的事它内在的道理,它跟人性有什么必要的关联,你没有了解。所以,一个人对德行无知的话,就不会行善。结论就是,这句话我们也听过,“无知是最大的罪恶",就是从这边来的。
3苏格拉底
1.要按照苏格拉底所说的,我们没有理由害怕死亡。死亡或者是睡着了不再醒来,并且不做梦了;或者是灵魂解脱了,去追求我们这一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2.要珍惜我们的人生,不断地求知与行善,达成爱好智慧的目标。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因此他认为死亡即是人的灵魂在身体死了之后,不但没有什么烦恼,反而等于从狱中解脱一样,得到释放了、解放了。所以人死之后等于灵魂离开了身体,可以自由去追寻它所向往的目标。他说:我真的死了之后,灵魂可以自由去寻找的话,就要找到古代很多伟大的智者,跟他们一起继续聊天、继续对话,探讨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