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稱潘霍華是20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是有爭議的,但說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是大部分的學者都认同的。 他生前並不是非常有名,死後卻大放異彩,原因有二。第一,潘霍華的神學具有歷史性與當代性,潘霍華沒有像巴特那樣寫出思想宏偉的《教會教義學》,但他思想的深度和影響力比巴特在當代更受歡迎;第二,潘霍華的思想具有多元性,因而讓潘霍華的研究百花齊放,學者從他的生平、倫理學、教會論以及他的在監獄裡對教會未來的思考等,這些對當代的教會都非常有價值。
在眾多的研究中,潘霍華的基督論研究似乎是各家都有提及,但每次都點到為止,無法讓人酣暢淋灕的感覺。毫無疑問,基督論是潘霍華神學思想的中心, 也是一個基督徒過正常基督徒生活必不可少的品質,就如潘霍華說:“只有健康的基督論才有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拋棄了歷史的基督論,就等於拋棄了教會教義,也模糊了信仰和異端的界限。” 但很可惜,至今沒有看到專門以潘霍華的基督論為研究的巨著,分析原因:一、潘霍華的基督論(基督是中心)是一篇殘篇,研究起來沒有太多的憑據;二、潘霍華的基督論是散落在其各大學術著作當中,要從其中提煉基督論費力不討好。
本文從潘霍華的基督是中心入手,再以基督論的角度看潘霍華基督論的發展軌跡,並且從中提點對當下教會的簡單提醒。
1.潘霍華基督論的簡介
潘霍華的基督論叫作《基督是中心》(christ the center)是潘霍華1932-1933年在柏林大學講座的講稿,很可惜原著已經佚失,現存的版本是他幾個學生的聽課筆記集合(Students Notes)。 筆者認同這篇基督論是“殘章斷簡”,但它的影響力卻風華絕代:第一,它的內容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第二,潘霍華對基督論的建構新穎。張賢勇說,潘霍華的基督論洞見是後世很難超越的。 下面我們對潘霍華的基督論作個簡單的介紹。
1.1潘霍華基督論的主要內容
基督論是研究聖道的教義,即研究基督的位格與作為, 以及基督對我們的恩典。潘霍華說,基督論就是研究“基督是誰”的問題。潘霍華的基督論為三個部分:導言、今存的基督和歷史的基督。導言提到基督論的發展和工作;今存的基督,主要介紹基督在教會中的形式。歷史的基督,主要通過批判歷史上錯誤的基督論,從而對正確的基督論進行建構。這個結構說明潘霍華的基督論既有歷史的深度又有教會的廣度,從而讓他的基督論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教會中的都獲得普遍的認可。
1.2基督論的引言部分
基督論的引言是以基督的沈默開始的,潘霍華認為教會最好的敬拜是屈膝靜默在基督面前;教會最好的宣講以靜默的方式來言說基督, 因為基督正是用這種沈默方式來言說上帝的救贖進程。 沈默與言說似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然而在基督裡卻全然地合一了。基督以沈默的方式來言說言說,作為他的門徒,我們理當效法和實踐基督的這種方法來言說沈默中的基督。潘霍華主要是以基督的位格和事工來推進基督的這種言說,從而為今在的基督和歷史上的耶穌提供了理論的基礎,前者是用肯定的方式來否定否定的基督,而後者是用否定的方式來肯定肯定的基督。總之,潘霍華要凸顯一個主題:“基督是一切的中心”。
1.3今在的基督
今在基督從基督的生平入手, 繼而討論基督在教會裡的位置與位格。討論基督的今在性原因有二:第一,有人試圖抹掉基督的真實位格在歷史中的作用; 第二,有人企圖通過自己的理性來重構基督的位格。 對此,潘霍華堅決給予否定:a只有承認基督的今在性,我們才能求問他並且與他發生關係;b基督位格的影響是超越時空的,根本不受理性和知識的影響;c基督的臨在是當下的。 因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基督是今在的。
想要討論基督今在性,我們必須正視一個詞——基督的位格性。潘霍華發現基督的位格之所以存在,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和我發生關係,即為我結構(die “ Pro-me-Stuktur ” ist es)。 這個我不是主觀的,自我中心的我,而是客觀的,在基督裡得到救贖的我,即像基督一樣為他者的存在我。 我只有在基督的位格之中,即教會的群體中,才能思考和理解基督的位格; 反之,基督也只有在教會的群體中才能產生為我的結構,基督是一切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為我結構的根基是他超然的屬性:他是元首和首生的;他亦是中保,因著我們在基督裡,我們才可以獲得上帝的原諒(pardons),成為新的族類(humanity)。
潘霍華認為基督的位格性有兩種表達形式:基督的所是和基督的所在。基督的所是有三種呈現:聖言和聖禮和團契, 這三者彼此關聯,彼此成就,不可分割。基督的所在有兩種呈現形式:基督是界限與中心。
1.3.1基督所是
聖言成為人,向人說話,以至於讓神的位格和人的位格在時空中相遇, 這種相遇修正了人的墮落與罪惡,讓地上有罪的人變成真正自由人。聖言與人言形式相通,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其一,聖言可以讓他者在基督裡真實地領受神永遠的恩典,享受神的饒恕和命令, 具有為“我的”價值所在,其二,神的道是不歧義的。這兩點說明聖言具有永恆性、為我性和絕對性,而人言無法具備這樣的功能。
人只有相信聖禮中的聖言,才能完全進入聖禮。 聖禮是一種媒介,聖言藉著聖禮與人發生關係;同樣人藉著聖禮進入聖言之中。沒有聖言,聖禮就是空器皿,它只有外在的禮而無內在的聖。信義宗宣稱只有洗禮和聖餐是聖禮,因為這是耶穌自己設立的, 潘霍華對此並不買帳:第一,潘霍華反對路德將基督論縮小至聖禮(eucharistische christologie) 如果我們將基督束縛在聖禮中,我們就無法完全經理基督,因為基督比聖禮大得多;第二,聖禮不能將上帝的設立同基督設立分開,我們不能只承認基督所設立的聖禮而忽略上帝設立的,在舊約中上帝設立了婚姻。第三,潘霍華認為要除去一切聖禮中假的東西,包括路德的聖禮觀。 筆者認為,是否增減聖禮的內容需要慎重, 最好是按照大公教會的會議決議執行。
團契與聖言和聖禮的關係是形式與本質的關係, 教會沒有聖言和聖禮,教會就是一個地上的組織,不具有神聖性。潘霍華認為教會是基督在地上建立的唯一的團契。教會不能只有教義,還要有基督的大能,換句話說,我們只有在教會裡認識基督的所是和所為,並將之轉化為恩典。
瞭解了基督的所是,我們接下來分析基督的所在,基督的所是影響了基督的所在,基督的所在彰顯了基督的所是,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1.3.2基督所在
基督現在的位置就是人原本要站的位置,但人墮落後無法站在那個位置上,因而,潘霍華引進了一個中介的概念, 基督既是人的界限也是人的中心, 從墮落的角度看:基督的是我的界限;從創造的角度看:基督是我的中心。墮落的人,僭越了上帝中心, 使人遠離了上帝創造的中心,成了上帝創造的邊緣和界限。這個界限隔絕了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我們無法獨立地思考和享受上帝所賦予一切恩典。我們只有透過基督,才能真正地思考上帝,恢復與神的關係。因而基督是我們的界限與中心: 一切都是藉著他造的,也是為他造的。基督是中心有三種含義:他是人類的中心;他是歷史的中心;他是自然的中心, 這是基督的位格性在人的位格性的三種不同表現。
基督是人類的中心,它不涉及人的個性和心理,而是涉及神學的本質,即基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 這個中心是個人性的,也是群體性的。基督是中心體現三個方面,第一,他是律法的中心:他是律法的完全者; 第二他是審判的中心,他有審判的絕對權;第三,他是公義的中心, 基督彰顯了神的義。總之, 人類在神面前無法實現的和獲得的,都可以在基督裡獲得。
歷史是人類對過往的紀錄和總結,它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潘霍華認為,人無法在歷史中證實基督是所有宗教的哲學概念, 上帝在歷史中隱藏了他的手段,而這個手段在基督身上卻完全體現出來,因而基督是歷史的中心。教會是具有基督位格性的群體,同樣教會應該是歷史的中心,這不是揚言教會要成為歷史的權利中心,而是說教會在歷史中彰顯了基督,從而對歷史產生影響,即教會對歷史有正確的導向性作用。 這對基督徒而言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自然是上帝創造的,由於人的墮落,自然也跟著受罰,像人期待基督救贖一樣,自然也期待基督的救贖,讓基督成為自然的中心,以求達到神與自然的和好。
1.4歷史的耶穌
歷史的耶穌是潘霍華對歷史上有关基督論異端的否定與再思,從而建構正確的基督論的表達。 他認為一切否認基督是耶穌的理論都已經失敗,因為只有肯定耶穌是基督,我們才能對新約有更好地史學闡釋。 因此潘霍華將歷史當做一本參考書,用他的神學思想,將所有反對基督的教義進行剔除和篩選。潘霍華認為篩選的最好依據是歷屆大公會議的決議,而這種決議基本是以否定的形式進行的。
1.4.1否定性的基督論
否定性的基督論是大公教會數百年來對基督論研究、討論並實踐的成果, 教會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將不正確的基督論進行否決,嘗試著為正確的基督論建構標準,為正確的基督論提供一些理論基礎。
潘霍華首先否定了幻影說。幻影說是否认基督的人性,稱基督是上帝的表象(erscheinung),而不是上帝具體且獨立的位格(individualität),其理論基礎是希臘哲學中理念與表現的對立,代表性流派是諾斯替主義。 自由主義哲學家和神學家繼承了這一脈的衣缽,廣泛的傳播,今天很多人只是把基督當做是教會宣講的理念,而不是真實的位格存在。
潘霍華反對的第二種異端是伊比奧尼派。他們主張人不可能成為神,這種思想的根源是具有希伯來神學思想的猶太教(Judencristentum)。 他們無法承認耶穌的道成肉身、耶穌的先在性和耶穌的神性。 潘霍華反對的第三種異端是將基督神性和人性分開,代表派性流派有基督一性派和尼斯托利派。 潘霍華反對的第四個異端就是次位論和形態論,這一派特點是針對上面三派的缺點進行避重就輕地處理,以求達到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觀點。他們一邊認同基督的神人二性,另一邊又主張基督是次等的神,或者認為基督是上帝的不同彰顯的位格。 這種理論一方面會導致基督和上帝是不對等,另一方面這派的觀點會讓基督失去他的獨立位格性。潘霍華根據大公教會的決議還是支持基督的神人二性是不混、不變、不分、不離。否定的基督論讓基督論在整體神學體系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a讓基督在對立的關係中產生合一的效應;b基督論的思想超越了人的理性和認知,讓人在基督論裡發現自己的渺小;c只有承認基督超越的位格性,才能真正理解我們自己的位置。
否定性的基督論非常有用,但它论证过程太過漫長,代價過於巨大,而且作用有限,無法放著四海而皆準。因而需要以肯定的方式來建構一些建設性的基督論。建設性的基督論的標準是基督的生平和他的教導。
1.4.2建設性的基督論
傳統的基督論主要研究基督如何變成人,而潘霍華却認為基督論的研究關鍵是基督是誰。 人無法回答基督是誰的問題,因為它涉及本體論的概念。 我們只有在教會中藉著基督啟示,我們才能知道他是誰。基督是上帝的道成為人,這是基督降卑的行動與形象,基督的降卑體現在他的道成肉身、耶穌的生活和他的十字架道路。這種形象成了人的絆腳石。 基督是降卑者,也是升高者,上帝為了我們而降卑,目的就是讓我們升高。沒有基督的降卑,就沒有我們的升高。基督的升高體現在他的復活,升天和再來。從人而言,他的降卑是一種失敗;從神而言,基督的降卑是上帝的得勝。
2、從基督論的角度看潘霍華的思想
為了更加系統地瞭解潘霍華的基督論思想,我們將潘霍華的主要著作分為早、中、後三個時期。早期,我們把焦點集中在他的《聖徒相通》和《行動和存有》;中期我們集中在《創造與墮落》和《效法基督》;後期我們集中在他的《倫理學》 和《獄中書簡》。 我們會發現潘霍華的基督論是呈發展態勢的:潘霍華早期的基督論只是他教會論的背後思想,並不具有中心的地位;他中期的基督論呈現出比較成熟的狀態,逐步向基督為中心來靠攏;而潘霍華後期的基督論偏向基督論的倫理運用,具有昇華的層次。我們可以說,潘霍華一生的成長是他基督論的成長。下面我們將作些簡單的介紹
2.1早期
潘霍華十三歲的時候就決定要攻讀神學,並且要改革教會, 1927年21歲的潘霍華完成他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這是一本從社會神學的角度(Theology of Sociality)來研究教會的本體論。 為了更好地闡述教會的“社群性”(sociality),潘霍華引進了位格的概念, 位格是潘霍華基督論的基礎, 位格就要討論“誰的問題”。首先,潘霍華認為人的位格是依存於神的位格而存在的, 人只有在聖靈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與真正順服神,與神達成“我-你”的關係,只有人和神有關係,人才存在。其次,《聖徒相通》要討論個體位格與群體位格之間的關係。個體的位格以契約的形式形成了群體,《聖徒相通》強調兩種位格的相通:聖徒和神的相通;聖徒與聖徒的相通,它們都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所以筆者認為教會神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共同體:教會離開了基督就不存在;教會離開了聖徒相交,也就變成了一個孤島。
潘霍華24歲出版了他的大學講授資格論文《行動和存有》,它引領潘霍華神學朝著基督論的方向發展。 他將基督論從一個邊緣的界限(boundary at the margin)轉到一個中心的界限(boundary at the center),在界限中討論中心;在中心裡避免越界,這是潘霍華《行動與存有》高明的地方。邊界和中心,後來成為潘霍華基督論及倫理學的重要概念。
2.2中期
潘霍華早期的神學《聖徒相通》和《行動與存有》並未完全地以基督為中心,而是一種邁向基督論的社會學而已,潘霍華早前的神學為他的中期神學提供了形式與概念,中期的神學為早期的神學提供了補充與完善。中期我們主要看《創造與墮落》和《追隨基督》。
《創造與墮落——創世記前三章的神學闡釋》是潘霍華神學闡釋的代表作。這種非宗教的闡釋(die nichtreligiöse interpreation biblischer Begruffe),是以基督中心論的角度來闡釋上帝的創造,將基督的生平與創造聯繫起來, 即把基督的位格與神的作為連接起來。《創造與墮落》為基督的權柄性提供神聖的基礎;也為墮落的人類帶來拯救的福音。
《追隨基督》是潘霍華學術生涯的最高成就。《追隨基督》討論作門徒的代價。門徒不應只有虔誠的宗教儀式,門徒應該積極地參與了基督的受苦,回應基督號召,基督的門徒是一種新的生命方式。 作門徒最大的挑戰就是完全地回應神的呼召和對基督權柄的絕對順服。潘霍華總結他門徒生涯時寫了一句話:“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召他來為祂去死”, 這句話,是他理解門徒之道的最高標準,也是他踐行門徒之道的真實寫照。追隨基督的道路很孤單,但當我們邁出信心的腳步,會有更多的同行者如雲彩一樣圍繞我們。因而潘霍華一再強調:作門徒是一個基督論的問題,而不是人論的問題。 這是體現要在教會裡建立自己的野心和勢力的人,他已經違背了基督的呼召。作門徒就要以基督為中心,不是以自己為中心。這個在《追隨基督》和《團契生活》中(Life Together)都有詳細的表達。
2.3後期
由於處境的不同,潘霍華後期的基督論越來越趨向倫理層面,這一時期潘霍華在基督論方面主要凸顯了“基督的形象”:強調基督的代替性和運用性。 莫特曼認為,人之所以活著為人,不是在主客對立的知識中,而是在倫理的抉擇中。 因而倫理與生有著緊密的關係,生活要論理性,倫理要生活性,但生活必需以倫理為界線。倫理意味著基督的降卑與犧牲,十字架正是這種倫理抉擇的最高標準,因而我們要高舉基督的十字架。基督的十字架是基督完全顺服的表现,也是人效法基督唯一途径。 十字架意味着要付代价,门徒只有付出代价,才能有份于基督的苦难,只有用顺服的心,在困难中与我们的主联合,我们才能在转化的生命中与基督进行联合。
3、潘霍華基督論的對當下教會的提醒
3.1對十字架的理解
耶穌的生平是基督論的核心內容,即基督的位格在基督的救恩中究竟起到怎麼樣的作用,十字架提供了一些答案。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標記。因而我們必須瞭解基督的十字架,周學信對根據潘霍華德思想提出十字架神學的五大核心:A十字架是神行動的啟示。B十字架是神間接和隱藏的啟示。C十字架啟示的管道是受苦不是作工。D信心是十字架神學的內在高度。E十字架神學的關鍵在於與主一同受苦。創造是救贖的外延,救贖是創作的內涵, 這是一種倫理的解讀。不是舊約的創造給新約提供救贖依據,而是新約的救贖讓舊約的創造成為可能。十字架不是空墳墓必然過程, 基督的復活卻是十字架的必然結果。
3.2對於信心的理解
信心是基督論的關鍵詞彙,也是理解基督論的關鍵。潘霍華認為,信心是外來的, 它不是人對神恩典的回應。 信仰尋求理解,不是理解成就信仰。基督的空墳墓是事實,但無法完全被理解,空墳是否空,它都會成為人理解上帝的絆腳石, 所以我們必須用信心來跨過這個絆腳石。對於基督徒而言,信心最大的考驗就是完全的順服,這是基督給我們作的最好榜樣。順服體現在:首先,從罪中徹底悔改;其次活出基督的美好。這是賦予我們責任, 也是我們的使命。
4、結論
潘霍華的基督論似乎是一篇不完整的著作,但他在潘霍華的思想中具有里程碑影響。他將研究基督論焦點從基督如何為我們完成救恩,轉爲基督是誰,這是一種創新;然而從本質上講,他的基督論還是非常忠於歷代教會的大公會議對基督論的判言。這說明潘霍華的基督論具有創新性和歷史性。
如果深究潘霍華的基督論我們發現它有發展性,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從教會的角度出發,引出位格與界限的概念;中期他從當時的處境出發,提出基督是中心的概念;在後期,他提出了基督論的倫理運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基督論有不同的理解,這也反應了基督論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對於當下的我們我們必須對基督論有一個深刻的反思,並將這種反思運用到我們的教會生活當中,也許我們不會像潘霍華那樣影響巨大,但當我們活出基督,我們就是一個影響別人的人,這就是基督論的為他者結構的具體運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