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完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微信阅读上就有电子版的),写了一点总结与感悟。
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会受很多伤,很少会有人完全绝对幸福,只是受伤程度的区别而已。在受伤的时候,我们喜欢用想象来逃避伤害。这时 ,一个理想伴侣的形象,便在我们心中落地生根。
长大之后,我们便在人群中寻找我们的理想伴侣,但我们会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满足我们期望和需求的人,找到一个完全照顾我们感受的人。这时我们便找一个尽可能满足我们期望和需求的人,然后改造Ta。
但我们忘记了,Ta也有一身的伤,满怀期待,渴望我们去治愈。这时,权力争斗便开始了,或争吵,或冷漠,或故作受伤,让对方感到内疚等等。
这时,我们便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其实初见时的肾上腺素激增带来的美妙感觉,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的幻想和想象,我们以为我们多年以来的夙愿就要实现,我们小的时候因受伤而产生的期望和需求即将被我们眼前的人所满足。
但有一个公式:期望=愤怒的前身,所以很快幻灭的阶段就要到来了,朱砂痣变成了蚊子血,白月光变成了米饭粒。
但反思一下,难道满足我们的期望与需求(不论期望与需求是什么,或财富或名望或归属感或才华或对爱的渴望等等),就是真爱吗?或许这算爱,但不是更高一层次的灵魂之爱。
“所以说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重要感和归属感。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无关,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就是那句话,我爱你,只是因为你就是你,与其他无关。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或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你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望,你的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扮演三种角色之一: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让你探索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课上讲过一句话——跟谁结婚都是一样的。初听的时候,我有点惊讶,在我印象中,他很重视爱情与婚姻啊,怎么会说这话。然后他解释道,他的意思是——和谁结,婚都是一样的。当时我似懂非懂,现在读来,的确有些道理。
总的来说——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时间长了,觉得伴侣哪都不好,再比如控制欲过强,出轨,牺牲自己满足伴侣而带来的痛苦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不在伴侣,至少不完全在。那在哪?在自己,在自己小时候的痛苦经历。越是亲密,在交往中我们越会重新想起小时候的那些经历,然后把当初没有得到的满足投射到对方身上,这时矛盾就出来了。但矛盾中蕴藏着机遇,如果我们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去面对这些,就会了解自己,得到治愈,享受灵魂层次的亲密关系。
本书大纲——
亲密关系会经历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作者用了四章分别阐述这四个阶段的概况,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如何跳出陷阱。然后最后总结了一下灵魂关系。
写在最后——
克里斯多福·孟不是心理学家,从他的书中看,他应该从事的是心理咨询师或者社工之类的工作。但他书中的观点不乏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比如弗洛里德,荣格),而且也结合了他自己的感悟与经验,通俗易懂,没有专业书籍的晦涩。
有些人从小,通过模仿周围的人 ,就会处理亲密关系。有些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但无论怎样,处理亲密关系都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我们后天去学。
当然这本书里所介绍的观点和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伴侣之间,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甚至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也适用。
感恩可以遇见克里斯多福·孟所写的《亲密关系》这本书,也感恩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
嘻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