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
还有:孝顺,是福报的缘起,孝了你就顺了。
作为孩童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是父母对奶奶的孝顺。
那时候奶奶有病在床,妈妈整整伺候奶奶三年,奶奶总是干干净净地、很体面地坐在床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给奶奶单独做饭吃,家里的白面是留给奶奶擀面或做馍馍。记得妈妈每次蒸两个白面馍馍,周围都是黑馍馍,白面馍馍是专门给奶奶蒸的。
爸爸给奶奶买糕点、糖果、香蕉,虽然很难购买(六十年代末,这些都要凭票购买),但爸爸总会给奶奶吃最好的东西。
爸爸妈妈总是告诫我们,奶奶岁数大了,要对她好一些,尊重她,孝顺她,善待她。爸爸妈妈首先做得很好,所以我们都看到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如今我们也是按照爸爸妈妈那样孝顺母亲。妈妈与小弟一起生活,弟媳对母亲非常好,给她老人家铺的、盖的都是软和的新被褥,过几年就会更新一次。这些年,弟媳还时常把母亲带到西安的各个景点游玩,使母亲走出家门,视野开阔。
小弟虽是我们的小弟弟,但在孝敬母亲这点,却是我们的楷模。现在母亲九十多岁了,每天早上他上班之前总会给母亲打两个荷包蛋,或蒸鸡蛋羹。

现在我上班距母亲家有三站公交车的路程,我一般中午会尽量赶回家给母亲做饭吃,我要尽自己的孝道。以前上班在长安,爱莫能助,现在距离妈妈近,尽最大努力照顾好母亲。
我知道:孝,是福德的根。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根,孝,就是人生的根。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人生要一步步来,一步步走。但无论走多远,行多久,都不能忘记最初的根。
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就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根源,所谓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无法兑现。
孝顺父母,是福德之基。父母是人生第一福田,我们在这块福田上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曾国藩说,一个人的命运兴衰,主要看他的气象。
老人是根,是一个家庭的气象。家中老人和顺安泰,小辈们也会一团和气;如若老人受苦受累,后辈们也就无福可受。
孝,是幸福的本。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敬是人道,不是天道。一个人在中年或晚年时是否幸福,得看年轻时他的所作所为。你真心实意地对待过父母,到老了不用唠叨,子女们自然会真诚将你对待。
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所以说,幸福从来就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哭天问地,问子女为何不孝?是没有用的。
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源泉。父母笑了,子女孝了,幸福也会随之而来。

孝,是内心的感恩。毕淑敏老师在《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可以从容尽孝。”
可时光都是残忍,我们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与父母相处的机会。直到有一天,在我们猝不及防中,他们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自责。
这人世间,最苦的一个字莫过于,“等”。有很多事,是等不来的。
其实,孝顺并没有那么复杂。并非要你无时无刻守在父母的身旁。孝顺,有千百种方式,它是内心的感恩。
《礼记》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古人说,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一是供养,二是恭敬,三是无忧。
为父母花钱,给他们生活的保障,让他们吃饱穿暖,仅仅是初级的层面,这是孝的第一步。
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对父母说话有耐心,对待父母有恭敬的心,这才是孝顺的第二层。
最后一层,便是让父母无所顾虑。父母关心和惦念自己子女是天性。但如果你能做到家庭和谐、夫妻合睦、孩子有教、工作顺利,什么事都不让父母替你操心,就达到了最高次的孝顺。
孝,是以父母之心来感念父母,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心怀感恩,时时刻刻感念父母的养育不易,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古今皆有“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说法,犹如佛陀所言“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在人世间,所有的智慧、道德都是可以相互转化,变化的。
这一生,命里的福报,气运,也会随着你的转变,缘起缘来,让我们人人都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