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学,我就想起了我爹我娘说的河北话。上学,说的是上校(学)。读书,说是念书,老师叫先生。学校叫校(学)堂。
那时候是解放后的第三年,就按规定七周岁开始上学。我们上的是晋华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我们叫学校,市里有些学校叫初校和完校,按顺序叫二初校,四初校;一完校,二完校。这可能是沿袭过去的叫法吧,叫我们感到好奇怪。
先说课本。算术,那时叫法和现在一样,内容差别也不大。差别较大的是语文,我们叫“国文”,以后叫“国语”,再以后才叫成“语文”。内容和以后也不一样。以后先学汉语拼音,我们是先认字,第一课是:开学了。字是繁体字,确实比简化字难认难写。老师的教法是:叫同学们举起右手,跟着老师的教鞭所指而动。(老师那时候上课都拿一根教鞭)。按字的笔划顺序,一横,一竖,一点,一捺地教认,教写。这种教法看起来有点原始,却使同学们从一开始就记住写字的规矩:注意字的结构,写字的笔划顺序,使同学们写出字来,顺溜,端正,好看。因此,我们那时的学生,字都写的很好。
小学,也叫初小,四年基本就是认字,写字。四年完了考试,还发毕业证。所以那时候,有的家庭困难,叫孩子读完小学就不让上学了。因为孩子总算不是睁眼瞎了。
接着就上高小,继小学以后课文逐渐增多,加深。这也许是学校的常规就不说了,说说和以后不同的吧。
首先是写毛笔字。我们叫写仿,就是仿照仿影写毛笔字,每周一课。写毛笔子当然要备好文房四宝,毛笔两支:大楷小楷,一台砚瓦,一碇砚,再就是割成四方形的毛头纸和仿影。我记得仿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歌词和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沿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开始,先教如何正确握毛笔,如何研墨,基本笔划的运作。每堂课要交老师一张写好的仿作为作业。老师要判仿,用红笔,写的好的字划圈,不好的字打叉,发仿的时要评,表扬字写的好的同学,批评字写的马虎不好的同学。所以,我们写仿,练毛笔字都很认真,用心。在毕业以后年代中都能写两下毛笔字,也许就是上学打下的基础吧。
还有一个学习的内容和以后的不一样,是拼音。现在学的是拼音字母,我们学的是注音字母。叫法不一样,字形不一样,实际作用一样。就是现在的《新华字典》中,每个字汉语拼音,旁边的那种ㄎㄑㄕㄘ样式,给字注音的。我们以后的学生可能没学过,不认识。我们可是学了,而且记得牢。查字典,认字全靠它注音。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字母,还是在文字方面的一大革新,一大进步呢。而我们有点赶不上这种进步,汉语拼音虽然也补课学了,却未记熟,直到中老年阶段仍不能熟练应用。
珠算课。可能以后的教学中也上吧。我们那时候珠算课学的挺要紧。首先家长们就认为学会打算盘,是将来到社会上吃饭的本事。不过也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特有的算盘,在社会中特别有用。一到上珠算课,老师就拿着一把特制,大大的算盘,学生们每人必备一把算盘。先从算盘的使用方法,基本知识教起,然后就是珠算口诀,必须死背记牢,不然的话,你就不会熟练地使用算盘演算。珠算可以说我们教学中特殊课程,从珠算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的素质,兴趣,有的学生就学得好,掌握的快,口诀记得牢,使用技巧熟练。这显然是以后从事财会工作的料。而有的就不行了,老实说我就不行。珠算学得很吃力,拨拉算盘珠也笨拙,口诀记不住,考试用心算,成绩当然不高。就是至老年以后还是不会打算盘。
还有一堂课,可能也是以后的学生没学过的。那就是音乐课上不仅教简谱的识法,还教我们识五线谱,那蝌蚪似的音乐符号,老师教得特别仔细耐心,认真,但是确实不好记,怎么也记不住。我也相信,我们一个班四五十个同学能认五线谱或简谱唱歌的实在没有几个,音乐课就算是白学了。
那时候的文化课大致就是这样,与以后及现在的课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不相同的就是我们那时候的特色,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是新中国才成立以后的几年,因为国家新生,一切都欣欣向荣,我们就已经接触和参与一些党所号召的社会活动。
首先,是国家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毛泽东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上说:“扫盲运动,我看要抓起来好……”于是扫盲运动在全国普遍展开。晋华纺织厂成立了工人速成识字班,工人们轮流脱产学习,认字,写字。我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在速成识字班毕业的,认了不少字,能念报纸,写字。特别是我的三哥,不仅认识了字,字还写得流利熟练,根本看不出是速成识字班毕业的。工人们这样有组织的学习,家属们的扫盲比较费事。居然是我们上高小的学生去当老师,下学以后,晚上分片,分人包教,持续了几个月,教家属们认字写字。
接着参加的是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国家成立了爱国运动委员会,直至省市县都成立了对应的组织,街道,学校也不例外。每年的爱国卫生运动都组织的轰轰烈烈。主要是消灭苍蝇,蚊子,虱子,臭虫。消灭这些害人精,也没有什么“灭害灵”,主要是六六粉,和液体的滴滴畏。我们学生除了搞好个人卫生(学校经常查检查个人卫生)外,就是打苍蝇。消灭苍蝇,先从挖蛹开始,挖蛹一般是在春天。到厕所的周围,墙角,甚至掀起厕所地面的砖。我们还去最肮脏的地方——粉房(做粉条)倒垃圾的地方。因为学生都有任务,大家都在检。所以,厕所周围很快就拣干净了,另找地方。到天气逐渐热起来的夏天,就开始打苍蝇。打苍蝇也有任务,同学们没有一个落后的,而且展开了竞赛。打的多的还要黑板报表扬。那时,我们上学下学,随时都带着苍蝇拍子,走到哪儿,打倒哪儿,见苍蝇就打。
另外的除害就是消灭老鼠,臭虫,那主要是家里大人们做,比如常打扫家,堵塞鼠洞等。爱国卫生运动年年轰轰烈烈地大搞,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大大改观,人们也都养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这是新中国一大新气象。
那时候,每年有两次庆祝活动要参加,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记得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五七年吧,这两个节是年年都要隆重庆祝的,形式是集会,游行。
榆次的庆祝集会是在小北门内的市体育场,由市委,政府统一组织,预先就把集会地址,到会时间,队形组织,着装要求等通知发给各参加单位。其中学校是主要组织部分。于是学校就开始布置,准备工作。分头忙碌起来,军乐队的练敲鼓,吹号;方块队练步伐;彩旗队练擎旗……,整个学校一片忙碌。记得最叫同学们为难的是服装要求:白衬衣,蓝裤子。这么简单的事在那时却不简单。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一家有一个上学的还好解决点,要连着有两三个的就是问题。这衬衣,裤子并不是平常都穿的,就好像是专门的节日服装似的,颇叫父母亲费心置备。孩子们哭闹,大人们东凑西凑,设法去做去借,总得给解决应付了,不耽误那一天参加庆祝大会,真是不容易。
上小学,还要经历一次入队,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我们那会儿简称“少先队”,要庄严,隆重的多。并不是到年龄就可以随便戴上红领巾的,要过考验阶段。首先,是在校学习成绩,行为表现优秀。上课要坐姿端正,老师提问积极发言。作业及时完成,课外活动踊跃参加,值日清扫教室要积极,还要多做好事。以及要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经常检讨自己,虚心听取意见,改正错误,发扬优点。这些都要在介绍人的指导帮助下做到。之后在某一天,少先队员的活动日,在极为严肃隆重的仪式中,才可以将烈士鲜血染红的红旗一角——红领巾,由少先队的干部系在你的脖颈上,在其它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在高昂的军乐声中,从此你成了一名光荣的少年先锋队员。那时候,这可是十分光彩荣耀的事,可以参加少先队员活动。
少先队员一直延长到初中以后,到了青年阶段,还要举行退队仪式,在我们中国,这成为一个人少年时期的大事。
我以为,我们上小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年,也是在新中国最安定,和谐的几年中度过的,许多活动都是新的开端,社会,学校都比较重视,也最有意义。因此,也是最值得回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