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68四重境界

作者: 玩哲录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10:11 被阅读3188次

    那么,怎么去追求这样一种更“善”的可能性呢?

    道德教化,学校教育,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这就很有必要了。孟子又深刻的指出,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容易丢失的。那么,就必须做一个功课,这个功课是什么呢?

    就是拨开乌云方见太阳。

    因为外界诱惑很多,在诱惑面前,有时候我们会把善的可能性丢掉,而只凭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情,而这个时候要思考道德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要思考,做什么走什么路,以及如何走路的问题,这就是“道德”的原意。

    那么,道德有什么好处呢?

    道德能够唤醒你浪子回头,道德能够让你自己觉得内疚,自我谴责,又重新回到这样一个善的,正确的人性的所追求的目标上来。因为人有时候难免会误入歧途,人难免有时候甚至去做恩将仇报的事,人甚至难免因为自私利己自我本位,从而往往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孟子对现实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他当然也不否认这一点,所以他认为通过宣讲道德教化能够唤醒一个人的“善”,也能够让人可以浪子回头。

    所以,对人性的可能性,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它们讨论的最终无非是想得出一个结论,人性是可以塑造的,除非你不愿意,就像孟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你看到老者很不方便,你可以为这位老者去折一个树枝,做个拐杖,让他行走方便一点,这并不是不可能,而是你不愿意做”,他对年轻人说了,“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你这件事情很容易做,只不过是你不愿意去做,那么,为什么不愿意做呢,在孟子看来那就是无礼,是年轻人对一个长者的无礼,不懂得礼貌,用他的话来说,你的理性能力就应该让自己来反思,如果这位老者是我们的父母,或者说这位老者就是20年30年之后的我们自己,我们希望别人尊重我们,遇到困难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当然也希望别人帮助我们。

    那么,由己推人,现在我们看到一个老人家,我们就要有这样一份同情心,就要有这样一份关爱之心。

    孟子还说,很多人把善良的本性丢掉了,有时候容易丢一只鸡丢一只鸭,那没关系把它找回来,如果我们人的善良的本性丢掉了,我们也是可以把它找回来的,也就是说,人性本身它的塑造是可能的,人是可以回到他最初本性上来的。

    就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为一个老人家准备一个拐杖,不是说你不能,只是你不愿意了”,所以,孟子是对人性塑造的可能性充满着信心的。

    其实,我在这本书中,也一直在渲染一个优美人性的养成,我们要对优美人性的塑造,有那一份自信,当然了,任何的怀疑,任何的相信,也是需要“逻辑证明”的,西方有一些知名的哲学家,还有一些社会学家,甚至是某些科学家也得出了他们的一些结论。比如说,不乏有很多人认为,人性是无法改造的,而很多人还坚持这些理论津津乐道,但是,我觉得这往往真的是一个借口,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服务的,因为他们之所以这样说,背后有一个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考量在里面。

    “只要愿意就是有可能的”,当然了,这种可能性,还需要有修养的过程,也就是说,“可能性”其实是一种从现实向理想不断迈进的一个过程。不管我们的思想家所设置的人性的起点是怎么样,但是他也都要有一个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过程。

    一些人的人性可能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也不能因此满足于止步不前,因为还有一个不断地向更高的理想境界迈进的过程。还有一些的人性可能毛病多一些,羡慕妒忌恨自私虚荣,非常的自我中心主义,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活得也不容易,因为你会屡屡受挫,遭到人们的鄙视。

    如果要在现实中去展现人的一种优美人性,就更需要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去超越现实。我们观察生活就明白了,现实中人性总是不尽如人意,现实的人性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那么,这正是考验我们,需要我们超越的地方。

    冯友兰先生是非常有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他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考查之后,他认为人性塑造从现实到理想大概是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首先,第一个是自然境界。

    这个是最低的,它并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区分开来,如果借用一个西方的术语来讲的话,就是生物学境界。就是说,我们作为一种生命体,我们的基因,我们的一个生命的新陈代谢这类东西,这里往往体现出的是人性里面的一种动物性、自然性的东西。

    当然,也是孔子所讲的天性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好色、自私、贪婪,也就是孟子讲的禽兽之性的层面上的东西,这个当然要超越的,否则人就无法跟动物区分开来了。

    第二个境界是功利境界。

    当然它已经比动物要高一些,它实际上是人所特有的,他会对一个东西通过功利的方式去做一个盘算,比如,我做一件事情,它对我有没有利,有利的话我就去做,没有利的我就会放弃,这个境界也称为“唯利是图”,当然是经济人的理性能力,也就是说“投入与产出”的思考,我做一件事情在经济上面有没有好处。当然了,这个境界还比较浅,它同样是需要超越,因为人并不完全是“经济人”。

    第三个境界,就是道德人的境界。

    我在“唯利是图”的过程中,我要去想我这个“利”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的,应该学会放弃。比如说“君子爱财”,这是功利境界;而“取之有道”,这是道德境界。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中,你会发现“君子爱财”这个不用说人人都会,但“取之有道”是大部分人所没有坚持的,而且很多人性堕落,大多都是跟过分的夸大了功利境界下的状态是有关系的。

    我在大学里记得有一件事,当时我是班长,我隔壁班的一位学生,把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的存折给偷走了,而且这两位同学同时关系也比较好,偷存折的人也知道我班同学的存折密码,于是通过偷偷的到银行不断的取钱,把人家很多的钱拿走了,他自己倒是心安理得的出去玩去了。

    然后,我班同学有一天发现了自己的账户里少了很多钱,于是向我哭诉怎么办,这种事情我也没啥办法,最后我们一块儿把情况反映到辅导员那里,偷钱的那位同学显然打错了算盘,他认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的,但是他忘了银行是有探头的。

    所以,我们去银行一查记录,看到取款的这个人居然是他朝夕相处的同学的时候,我班的这个同学很惊讶,他说打死我也不相信的,但录像里面就是这个人,这其实甚至已经是一种盗窃罪了,还好的是同学之间情谊很深,还是原谅他了,所以派出所也没有把他再提走,也没有经过司法程序,但是事情出来了,学校给予了“警告”的处分。

    其实,人人都喜欢钱,也都希望自己有钱,这是人之常情,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合不合法,有没有“道”,这才是真正的问题,第三个境界其实说的就是道德问题。

    冯先生所提出的第四个境界,叫天地境界。

    这个天地境界很厉害,因为他天地之心坦然自然,他根本不需要有人监控他,他也不会怕被人看见自己干了什么,也不怕自己的良心不安,更不会怕什么道德舆论的谴责,他有一种“浩然正气”,他就觉得他自然就是如此这样。

    “厚德载物”,德性宽厚,万物在他胸怀抱里面繁衍生息,他从来没想说,你这些万物是不是交点地租给我,阳光普照万物,太阳也不会说你付点照明费给我,他觉得一切的我,就是自然而然。他用大爱来普照人间,他更不会想说我要得到什么回报,这其实是圣人境界。

    这也是人性要塑造的一个最理想的境界。因为在道德境界中,人还有点无奈,那是常人害怕良心谴责,害怕舆论压力,害怕被人知道了自己的缺点或某方面的无能,从而所导致的丢人现眼的一种尴尬,所以道德境界,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审美境界。

    而,人性最最审美的境界,其实就是“天地境界”。

    因为在这种境界中,人没有那种无奈,他也不在意别人异样目光,他也不是迫不得已,他也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焦虑,他就是觉得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内心澄亮,心灵坦荡。比如,我看到人掉水里了,我自然而然就觉得要去救人,我捡到东西了我自然就觉得我必须还给别人。

    这最后的第四个境界看似很简单,其实深刻无比,我们结合现实,会悲哀的发现,我们国人今天还仅仅处在第二个境界,也就是“功利境界”。

    无论官员,还是老板,还是一般朋友,或者平民老百姓,大多数的人基本上还处在功利境界。而现实就是这样的现实,那没有办法去提升一下国人的境界呢?或者说,如何才能从现实走向或接近理想境界呢?

    可能性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我们当然没有人会否认挣钱的紧迫性,但在挣钱的同时,还需要人不断的有人性的修养,所谓的修养其实就是克己,尽量克掉自己的生物性和人性的缺陷,要认识到人性中的哪些缺陷很可能会导致人生的悲剧,这个还是要有一种很清晰的自我意识,因为这是一个人成熟很重要的标志。

    “成熟”并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不说成人了十八岁了,或者二十岁,人就一定是成熟的。所谓的“成熟”更多的是指“社会学”的标志,那么,其中之一的内容就是人总是善于回到心灵世界中去内省。曾子说,“每日三省吾身”,我们有很多事情不是人应该做的,是动物在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搞法实际上是一种古代的哲人们在人性修养中的一些智慧。

    我也年轻气盛过,也打过架受过伤,也很容易冲动,但我现在很温和了,因为我自己知道有这些毛病,我认识到不好后,我确实也改了。所以,对我来说,只要下决心做,我是可以做到的。

    我以我自身这个例子来说,我今天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冲动了,这就是说,人如果意识到了,他就会确立一个指向,就会朝着目标前进。

    当然,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付出的努力还要更多一些,一些人好冲动,好妒忌,好色,好贪财,一些人甚至是精神涣散、吃喝嫖赌、怠惰贪吃、懒散无聊、不劳而获、空虚度日,那对这些人来说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本身就是很困难的,关键是人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缺陷,如果没有意识到,当然也就没有改变与提升的可能性。人只有认识到了,才会有克己的可能与冲动。

    人需要提高提升自己,这也是人的一种共识,但是怎么提升呢?

    对于理智正常的人来说,他是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但只有认识是不够的,人还是需要实践来强化加深自己的认识,“修养”并不是空的,也更不是纸上谈兵,它更多还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躬身实践,也就是经常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修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事,只要脑子里有这个意识,人当然也是随时都可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爱68四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yj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