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骗子达叔
2021年2月27日,“达叔”吴孟达因肿瘤晚期抢救无效离世。演戏四十多年,他塑造了诸多鲜活经典的角色,作为演技过硬的黄金配角,他的电影曾是很多人的童年,青春,甚至是很多人在晦暗绝望的日子里笑着哭过,哭完以后重新站起来的一根稻草。
他曾这样评价他和他的职业:演员真的是骗子,骗你心中的那种感觉,我骗了两到三代人,还在骗,骗到现在还在骗。
真希望他可以一直骗下去……
一位演员,如果用他的表演把观众带入了某种共通的人性,用电影人物的某些东西拨动观众的心弦,在很多个瞬间让观众本能地发自内心感觉到“真实”,感觉到这就是某种时候的自己,那他,就是一位“会骗人”的好演员。
达叔无疑是担得起的,不管是扮丑,扮老还是扮坏,在他的表演中,我们会窥见那个内在的自己,或是无用却倔强的坚持,或如小丑般混迹在尘世,用尴尬憨实的大笑掩盖自己的迷茫,虚弱和无力。
罗伯特·麦基说过:当我们认同一位主人公及其生活追求时,事实上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追求喝彩。通过移情,即通过我们与一个虚拟人物之间的同理感受,考验并延伸了自己的人性。
2. 情感的力量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在山上,雾霾笼罩下的京西山脉,苍茫,缥缈。
手机里收藏了很多达叔的表情包,但我知道,以后都不会再用了,用悲伤打开戏谑,太难过。
就像很多影迷在各个网络平台表达的悲痛,以前是笑着笑着就哭了,这次只有哭了。
有人说人类的情感总是很容易被煽动。但是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本能。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督促雅典城的长老们放逐所有诗人和讲故事的人,他认为,他们是社会的一种威胁。他说,讲故事的人摆弄的是思想,但并不是以哲学家那种公开理性的方式,而是将思想掩盖在艺术那诱惑人心的情感之中。
柏拉图断言,讲故事的人都是危险人物,他担心的威胁并非来自思想,而是来自情感。因为思想可以被控制和操纵,但情感却是发自内心且不可预料的。
当我们在一部虚构的影视作品中跟随其中的人物体验他们荒诞又真实的经历,并带入其中陪着人物共历悲欢,在那段时间内我们所体验到的情感往往会给我们强大的冲击力,唤起我们去思考,思考对错,善恶,公平,正义或者如何活,怎样死。
“在一个充满谎言和谎言家的世界里,一部真诚的艺术作品永远是一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表达。”
而一位好演员的倾情演绎,则是打开我们情感阀门的钥匙。
他们值得被我们喜爱和追思。
3.对死亡的恐惧
在我十八岁那年,母亲身患重病,当我从学校一路风尘仆仆赶回家以后,得知母亲已经被送到了很远的省会医院,桌上放着一封母亲留给我的信。
读完母亲的信,泣不成声,母亲所有放不下的牵挂都凝结在了一张薄薄的纸上。我站在初春的深夜里,眼前是望不到头的黑暗,没有边际。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体验到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永远的沉寂,是任凭你叫多少声妈妈,都不会再有一个人答应你一声。
死亡是最彻底的失去,是再也无法被倾听,再也得不到任何回应,是最最残酷的分离。
虽然母亲历经九死一生后有幸好了起来,但死亡成了我心里不敢碰触的一块阴霾。
为了对抗死亡,我给自己和家人买各种保险,从大病重疾到交通意外,尽我所能,把生活打点妥当,尽量把死亡做到自己的可掌控的程度。
但是,准备越多,焦虑越多,恐惧越多。
4. 如何定义死亡
当我发现做足保障并不能真正解决我对死亡的恐惧,我开始意识到,我应该做的是去解构死亡,去弄明白死亡究竟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先哲们如何看待死亡。
柏拉图说:死亡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自己单独存在,肉体也离开灵魂而单独存在,如此而已。
苏格拉底为死亡赋予了另一种生的意义,面对毒酒,他淡淡说道: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而你们还要继续活着,但是无人知道,谁更幸福。
在道家哲学理,老子认为,生亦不喜,死亦不悲,聚气而成,顺时而来,散气而灭,顺时而去。
而佛教讲究生死轮回,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
哲学和宗教用它们自己的逻辑向芸芸众生解释死亡,试图帮助人们获得力量和勇气。
但这两者,都没能给我太多帮助,就像马云的成功不可复制,先哲们的了悟也不是那么容易消化吸收。
5. 从未离开
后来,看到一部电影《Me Before You》遇到你之前。
男主是金光闪闪的存在,有才有财有颜值有情趣,世人眼中被上天眷顾的孩子,但他却在20多岁时遭遇意外造成全身瘫痪,只有固定在支架上的头部可以正常运转。
他一度试图自杀,并请求父母同意他安乐死。父母不能接受,他们用尽全力想挽留他,为他招聘生活助理,然后女主出现了。
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姑娘,着装俗气古怪,但她对生活始终保有用不完的热情,她的笑容和真诚,平等的相处一点点融化了男主,俩人相爱了。
相爱的人,总是可以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亮闪闪的小星星。
女主以为相爱可以留住男主的生命,她希望他为了她活下去。
影片结尾,男主还是去了瑞士,家人和女主在他身边,陪他度过了最后的时间,看着他闭上眼睛,从他们的生命中剥离开去。
镜头转到巴黎,女主在男主的资助下,去巴黎学习她喜欢的服装设计,他虽然已经离开,但他带给她的一切都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她的生命因他来过而丰盈。
他已经死去,但他从未离开。
再后来,我看到了日野原重明先生的书《活好》。
这位活了105岁的老人,用他自己的人生智慧回答了诸多关于生死的问题。
记者问他:您亲眼看了很多人的死去,您怎么看待死亡?
他说:我认为死亡是“新的开始”。
日野原重明先生的妻子在94岁去世,他倍感孤独。但他常常忆起她的音容笑貌,似乎比在世时更为鲜活。
这让他明白,人死后并不是烟消云散,他们会以更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虽死犹生。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死亡?
我想,生物学的死亡是一种停止,而一个生命在活着时留下的印记将会成为另一种生的方式。
在爱你的人心里,你从未离开。
原创文字,转载请联系授权。
引用资料:《Sto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