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想法
康熙狱见朱国治——职场,如何在张弛有道之间把握取舍之度?

康熙狱见朱国治——职场,如何在张弛有道之间把握取舍之度?

作者: 远方青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6-07 18:01 被阅读159次

    学会“取”与“舍”

    在朱国治押赴刑场前,康熙问朱国治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朱国治说因为自己诬陷了吴三桂。康熙却表示,并没有诬陷吴三桂,因为吴三桂确实有不臣之心,早晚必反。

    接着,康熙又坦言,吴三桂杀不了,只有杀朱国治。就像几年前鳌拜要杀苏克萨哈,他明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孝庄太后教导他,用苏克萨哈的头换朝廷两个月的太平。而现在,之所以要朱国治死,是因为要用朱国治的头换朝廷两年的太平。

    康熙让朱国治放心,等他死后,他的儿女康熙将视如己出,三年之后,也会为朱国治平反,并为其子嗣加官进爵。朱国治听完,叹了一口气,表示死而无憾。随后,纳兰明珠便命手下将朱国治押赴刑场。

    看到朱国治的从容与忠心,康熙命人先为他去除刑具,再问他敢不敢回云南继续做官,朱国治说敢,于是康熙便封他为云南巡抚,以震慑和监督吴三桂。

    觉|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老子《道德经》有云,“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如果我们期望得到什么,那么就必须要付出或者给予什么。对于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其实也一样,有取有舍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管理效能与企业战略达成的双赢局面。

    康熙与朱国治临刑前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取”与“舍”的场景。康熙的本意是想借朱国治奏折一事了解三藩的具体情况,因此先将朱国治定罪,并以此为由邀请吴三桂,这是康熙的“取”。

    正如《老子》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通过定罪,康熙知道了朱国治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并且他也没有因为康熙对自己定刑而口出恶言,而是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并且十分镇定。

    因而,康熙谋生了重用朱国治的想法(定刑实则试探而已)。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在与朱国治沟通中,康熙从诱之以利、许之以名、动之以情到晓之以理都用上了,这是康熙的“舍”。

    康熙用“取”与“舍”,让即将赴刑的朱国治答应回到云南做官,为大清争取了两年充足的准备时间,最终平定三藩。

    学|善于做事,更要懂得做人

    在与朱国治对话中,康熙的“取”与“舍”可谓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其中,真正打动朱国治的,是康熙的晓之以理,而这个理,正是康熙和朱国治都看重的大清至上。

    起初,康熙问朱国治是否知道自己为何要死,此时的朱国治知道的只是自己被按照大清律令定罪,因此只说了康熙在早朝上定罪时他犯下的罪名。

    但康熙并没有就此打住,他决定让朱国治死也要死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是在苏克萨哈弹劾鳌拜失败是他所没有做到的。可想而知,当朱国治知道自己被定罪的真实原因时,内心是复杂的,为人臣子,康熙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知道康熙不仅会将其子女视如己出,为其子嗣加官进爵,并为其平反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死而无憾也。

    因为,倘若朱国治此次真的赴刑,对于他来说,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大清的太平,也换来了家人的平安和荣耀,这也是他所看重和追求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得到而已。更重要的是,身为君王的康熙能够亲自与他说出这些,实属不易。

    作为领导者,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其实也需要像康熙一样,让员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激励员工,让他们全力以赴地贡献自己的价值。并且,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康熙还启发我们,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做人的原则,也要有做事时的圆融态度。

    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在康熙与朱国治的谈话中,领导者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康熙会选择朱国治而不是其他人去做云南巡抚?

    其实,答案也在康熙的“取”与“舍”之间。不管是在早朝之上还是牢狱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朱国治的“初心不改”,因为他选择的是顺应天道,忠于大清,谨守自己的本分。

    而反观鳌拜与吴三桂,他们的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点——脚踏两只船,心无一处定,简单来说,就是想要的太多。鳌拜想做忠臣又想不愿被约束,吴三桂又想安享晚年又不想交出兵权。然而,正是什么都想得到,却什么都不愿意付出,让鳌拜和吴三桂在取舍之间也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作为领导者,始终要谨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断增加经验,为真正得到生命的智慧或实现大道而学会做人生的减法。唯有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才能够坚定自己心中的原则,不改初衷,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行|管理策略,要兼而施之

    康熙与朱国治的对话耐人寻味,短短数语却在取舍之间对朱国治从诱之以利,许之以名、动之以情到晓之以理都兼而施之。

    第一步,晓之以理。康熙在朱国治临刑前来到狱中,询问朱国治为何而死,其实是借机告诉他真实的原因,让朱国治从原本因诬陷他人而死到为大清太平而死,同样都是死,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却不一样。

    第二步,诱之以利。朱国治既然已经知道自己为何而死,康熙则也要让其死得安心、放心。因此提出朱国治死后,自己会如何关照他的家人及子嗣,也就是善后,以让朱国治死而瞑目。

    第三步,动之以情。安顿好其家人和子嗣之后,康熙还许诺三年之后为其平反,对于看重自己本分和节气的朱国治来说,这是康熙给他的最高荣誉。此时,朱国治也表示死而无憾。

    第四步,许之以名。面对即将赴刑的朱国治,康熙看到了其慨然赴死的准备和镇定自若,确定再无比他更好的、牵制吴三桂的人选,因而让他继续回云南为官。而朱国治,除了感激涕零,恐怕此时自己内心的情绪也无以言表。但他也深知,自己此去如入龙潭虎穴,生死未知。

    教|在张弛有道之间把握取舍之度

    康熙以取舍之道,成功让朱国治为己所用,并为大清平定三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从本质上,朱国治最后的结局,只是从“以自己死后换大清两年安稳”到“活着换大清两年安稳至死”。更为可贵的是,为了做好康熙嘱咐的事,他将自己家族全都迁至云南,意在让吴三桂打消对自己的怀疑。

    康熙取的,是朱国治的衷心与才能,但给予的,是让朱国治可以毫无顾忌为康熙效力的动力,也是其渴望的未来,更是朱国治追求一生的目标。正所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取舍之间,张弛有道,这对领导者来说,既是一种修炼也是考验,其关键点在于:一是如何放下自己过多的欲念,将自己视之为珍宝的事物与他人传授与分享;二是如何找到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并毫无顾忌地给予对方;三是如何把握取与舍的度,确保其平衡。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熙狱见朱国治——职场,如何在张弛有道之间把握取舍之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pm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