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为,只要人到了一定岁数,自然就会变得成功、性格成熟、充满智慧、有方向感。
其实心理的成熟根本不会因为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成熟,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因为时间到了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
一个人的成长,也是不会自动就有收获,心智自己就变得完善了;如果不思索,不经历,不总结,只会处于孩童的心理水平上。
但是,成长这件事,没人能替你做。
今天就来聊聊成长这件事儿。
01 重要他人
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我家离学校很远,加上往返一趟的交通也很不方便,所以,基本上除了国庆等5~7天的假期回家,其余时间都是选择留校的。
等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和所有高三生一样,每天的内容就是学习—吃饭—睡觉,每天的地点也就教室—食堂—寝室。每周只有半天或者一天的休假,当然,对于住宿生来说,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搞个人清洁了,其余小部分时间会出校门逛逛买点东西或者补个觉。
我有一段时间就很沮丧,不知是被学习任务所压迫,还是被这没有自由的安排所控制,又或许是不能面对高三的现实。总之,每当很愤怒很压抑很沮丧很无助的时候,我就会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应对,用学习或者其他生活琐事来转移注意力。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然而,情况并没有变好。直到有一个周末,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用以往的所有办法都没法缓解这个情况。最后,我想到了一个非常幼稚的办法。
我给我爷爷奶奶打电话,我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些有用的建议。但当我奶奶像往常一样接了电话说,“明明,吃饭了没有,身体好不好,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当时直接就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最后泣不成声,根本就表达不出来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听着奶奶在电话里面重复说着每次都要讲的话。良久,我忍住眼泪回了一句,“我想你”,“好想你啊”。说完之后我就有些后悔了,悲伤委屈的感觉就像洪水一样立即淹没了我的声音,眼泪也像六月的雨一样,更加肆无忌惮地流出来。
之后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引起我奶奶的担心,担心我我是不是在学校过得不好,问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让我可以早点回家,其他什么建议也没能给我。他们不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也不能到学校来帮我解决实质问题,更不能替我经历正遇到的困难。
但更搞笑的是,做完这次冲动的事情,我觉得我更加绝望了。因为我发现,即便我知道我奶奶很爱我,愿意帮我做任何事情,但是他们什么也帮不了,我只能自己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图书馆是一个沉淀的好地方02 回避
可能每个人都会经历最不顺遂的一段时间,对我来说,2018年真是漫长的一年,足可以用“处处挂彩”来形容了。生活、学业、感情、事业都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终于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回过头去想想,当时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最惯用的伎俩就是回避。在一个事情上狠狠地被摔下,却要故作坚强将这伤害埋藏在心底,随后一冲动立即决定去做其他的事情,以此来转移关注的焦点。
本以为能将注意力专注在目前的事情上,其实根本不可能,被压抑的情绪和未完结的事情,就像被封印的“恶魔”,总会不定时地找到机会出来祸害生灵。这大概也是挫败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的原因吧。
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不愿接受不想要的现实,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挫败的结果。除了采用回避的方式,用新的刺激麻痹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在我没有深入学习心理学之前,我会觉得当时的做法实在是太懦弱、太自闭了,有时候会想如果不那样做可能现在的结果就要好得多了。
但在我了解了很多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后,我会接纳以前的自己以及做过的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决定,因为可能当时的决定是我们大脑经过重重分析之后,对当时情景最合适的反应,那些分析计算过程早已在潜意识中演练过很多遍,只是这个过程没有被我知觉到而已。
萨亚模式中有一个信念:The 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如果我们有一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应对这一个问题;但如果因为一个问题而有情绪或者烦恼,那就需要应对两个问题。没有处理的情绪问题,终将成为一个问题。
你好,今天03 亲密关系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失败,而是差一点点就成功了。在很有把握的公务员考试中却以高分落榜,本来就很伤心和气愤,之后又面临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冷漠对待,就更觉得压抑。
说实话,那时候对无条件理解与支持、无条件包容与接纳的需求不亚于饥饿的婴儿对乳汁的渴求。
在挣扎了一周之后,实在是熬不过去了,思维已经退行到儿童时期。再加上本就对亲密关系有一个完美(不合理)的预期,认为对方就应该给我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导致行为表现上完全不顾及对方和实际情况,就只有自我中心思想。
还真是想象得有多美好,被摔下来时就有多惨烈。
只能说,亲密关系也是有边界和原则的吧,再好的伴侣也不能拯救你于水火,成长还是自己的事情。
可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