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佾第三25(子谓《韶》、《武》)

八佾第三25(子谓《韶》、《武》)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12-18 21:16 被阅读0次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章旨】:   

【注释】:《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美:指乐曲的声音美。善:指乐曲的内容美。《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语译】: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释义】:

这是孔子评价《韶》和《武》两个乐章。

《朱子集注》中说:“韶,舜乐。武,武王乐。”韶乐,是舜那个时候所作,这是圣人的音乐;武王乐,是武王那个时候作的,武王也是圣人。这两个乐章都是尽美,“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声容之盛,盛是盛大。音乐是心之声,韶乐和武乐,都是表现圣人光明盛大的心量,普济众生的这种仁慈之心。说到善,是“美之实也”,善比美的境界要更深一层,完善、圆满得没有一丝毫缺陷。

朱子解释说:“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舜王继承了尧王的政治,武王不是继承的商纣王的政治。商纣王是一个昏君、暴君,虐待百姓,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武王起义师,讨伐纣王,将人民百姓从苦难中救出来。舜和武王的做法当然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功绩相同,都是爱民。所以舜时期的韶乐和武王时期的武王乐,都讲到尽美了,因为他们的功业是一样的,都是爱民救民。

但是舜的德行,是随顺着自性,随顺自性的谦让之德,舜继承了尧的帝位,尧是禅让给舜,“揖逊而有天下”,他不是靠武力去得到天下。讲到武王之德,却是反过来的,他是用武力讨伐纣王,诛杀了纣王,然后得到天下。所以朱熹朱子讲,这个“其实有不同”,实在讲,这是他一家的见地。

对《论语》的解释,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来看雪公老人是怎么解释的。雪公引用《礼记·乐记》里的话,“王者功成作乐”,古代的圣王得到天下以后,必定作乐,所谓作乐崇德,来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这种用音乐所表达的功德,当然是与事实相符合。舜得到的天下,是尧王禅让给他的,所以这个乐章听起来和平,尽善尽美。武王得到的天下,是因为伐纣而得,所以这个乐章演奏起来,还有这种杀伐之声,在这一点上讲,武王的音乐不如舜王的音乐那样调和。但是都是反映了圣人的这种功德,所以都是尽美,只是武王的音乐当中有杀伐之声,就未尽善。虽然未尽善,但是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

孔子在《周易》的解释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里也说到,在“梁惠王篇”里,齐宣王有一次向孟子请教武王伐纣这件事,他问孟子说,“臣弑其君可乎?”因为文王和武王当时都是商纣王的臣子,封侯,他起义师革命,这是不是臣弑君?臣子杀害了君主,这可以吗?孟子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讲纣王是残贼,不能再称他为君了,他没有君之德,只能称他是一夫,我们只听说武王诛杀了一夫,这个人是纣,没有听说武王弑君。纣王已经不配做君,所以武王应该把他推翻。所以,孔子和孟子都非常称赞武王伐纣。

所以,孔子讲的“未尽善也”,不是讲武王本人,不是讲他的德行,而是指他当时的这个乐章,武王乐未尽善,是就音乐而讲,不是就人讲的。这与朱子所说的不一样。我们还是认为雪公老人讲的有道理。朱子说,是武王之德跟舜王之德有不一样,所以讲它未尽善。实际上不是讲武王之德,而是讲武王之乐,音乐未尽善;在德行上,两者相同,都是圣人。藕益大师跟雪公老人的见解是一样的,他引觉浪禅师的话:“觉浪禅师曰:此评乐,非评人也。”觉浪禅师是明朝末年的高僧,承嗣禅宗曹洞宗衣钵,他是曹洞宗第三十三世祖师,他也讲过《论语》,可见得,古时候的高僧大德都是通儒典的。他在此处就点出来,说孔子说的尽善和尽美,实际上是就音乐而言,不是就人而言。

藕益大师说:“盖韶乐,能尽舜帝之美,又能尽舜帝之善。武乐,能尽武王之美,未能尽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岂有未尽善者。”这句话讲得非常清楚。韶乐这个乐章,既能表现出舜帝之美,又能表现出舜帝之善;武乐,只表现出了武王之美,而未能尽武王之善。舜王和武王都是圣人,都是尽善尽美,只是他们的乐章表现,有的尽善尽美,有的尽美而未尽善。藕益大师又引方外史先生的话,方外史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大儒,他说:“王阳明谓金之分两不必同。而精纯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论。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亦是此旨。”

藕益大师引方外史先生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这个观点。藕益大师对王阳明先生也是非常称赞,明朝王阳明先生是位大儒,他的“阳明学说”跟“朱子学说”,可以说是分庭抗礼,同样地受到后人的重视。朱子学说的核心是理学,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先生的核心在于心学,讲到心是宇宙的根源,跟佛法非常相似。可以说,他的见地高过朱子,这是后后胜于前前。王阳明先生说到黄金,它有分量不一样,重的和轻的,一个金项链可能轻一点,一个金手镯可能重一点,分量不同,也不需要相同,做成不同的器具,何必要相同?但是它们的纯度都相同,都是九九九九的真金。这是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圣人的才力不一定要相同,就是他们的做法不一定相同。

舜王,他是受尧王的禅让,那是因为什么?他遇到尧王,尧王也是圣人。武王遇到的不是圣人,纣王是个暴君,他当然不可能禅让给武王,武王是应民心、顺天道、起义师讨伐纣王。做法不一样,但是都是本乎天理。在天理上讲相同,所以他们俩都是圣人,这是所谓的千古至论。王阳明先生讲的这个话真的是讲到了要害,所以对于这一句,孔子对韶乐和武王乐的评论,我们就能明了,这是讲乐章不同,不是讲他们的德不同。

以上我们通过对本章释义的学习,了解本章是在讲孔子对舜王乐《韶》以及武王乐《武》的评价,圣人非评人是评乐。而我们通过大德们对舜王和武王的对比,学到了“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圣人的性德是一样的,但是才力的施用、做法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的做法、对社会的贡献去妄断圣贤。当然也不能以这些表相来评断我们现在的人与事。我们要抓住根本,修道立德,尽心知性,尽善尽美,不断向圣贤靠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第三25(子谓《韶》、《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pf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