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25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既尽舜帝功业之美,又尽舜帝仁德之善”;评论《武》乐,“能尽武王功业之美,未尽武王仁德之善。”
【注释】
“谓”意为评论。
“韶”是舜帝之乐。
“尽”意为完全、达到极限。
“美”和“善”都是好的意思。但美形于外,而善蕴于内。因此“尽善尽美”就是由内到外、由形式到实质都十分完美。
“武”是周武王之乐。
【评析】
舜帝、武王皆圣人也,岂有未尽善者?故本章是评乐而非评人。
《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故有《韶》《武》二乐。
美形于外,乃类比舜帝、武王大治天下之功业。《韶》《武》二乐极尽其美,故曰尽美。
善蕴于内,当类比舜帝、武王仁爱天下之德行。虞舜以文德受唐尧之禅,乃推贤尚善,是以《韶》乐尽显和美之声,故《韶》乐尽善;武王以兵力革商纣之命,乃以暴易暴,是以《武》乐偶露杀伐之音,故《武》未尽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武》未尽善,是指武王之乐,而非指武王之德。因为对于武王伐纣,孔子、孟子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孔子在《周易·革卦·彖传》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在《孟子·梁惠王》中,齐宣王曾以武王伐纣问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因此,批评儒家主张“愚忠”的,可以闭嘴了。
虽然支持武王伐纣,但“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因此孔子还是认为,以兵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最善者。因为刀兵既起,就难免会伤及无辜。更何况,一旦以暴力夺权成为惯例,就不免会有人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不择手段,滥杀无辜;假顺天之名,行专权之实。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在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之间,孔子显然更加推崇尧舜禅让,认为这才是尽善尽美之举。《礼记·礼运·大同篇》中也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可以解释,何以清末儒生王韬等人,在见识了西方现代民主模式后,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因为民主制度,就是《礼记》“大同篇”所推崇的“天下为公”;民主选举,就是《礼记》“大同篇”所推崇的“选贤与能”;民主制度下的权力和平交接,就是上古尧舜禹三代的禅让。而且,只有实施民主制度,才可能根除以暴易暴的隐患。
因此,批评儒家维护专制反对民主的人也可以闭嘴了。
对于孔子和儒家而言,在“暴政”和“仁政”之间作何选择,在“枪杆子政权”和“民主制度”之间作何选择,实在是不言自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