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逸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以黑灰色为主调,一对父子的情节就占据了大部分。没有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仅是为了得到工作而需要自行车的故事。
为了能得到一份工作,把家里的嫁妆床单卖掉,换来一辆二手的自行车 。
人有一种本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一丝希望,且期盼好运持久。但很多时候,这期盼却遥遥无期。
主人公以为能在自行车的支撑下,把一个好工作坚持做下去。不仅能养家糊口,还可以额外补贴。
在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早晨,自行车就被偷走。奋力追赶,终究还是无法追回。
希望的绳索断了,工作无法继续。家徒四壁,唯一值钱的只有自行车,让整个家庭顿时陷入绝望中。
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警察也无能为力。
各种周折后,想到一个最坏的办法———以牙还牙。骑上自行车还没有开始跑时,就被车主发现。
当场的所有人把他当做小偷,拳打脚踢,还要把他送进警察局。

在儿子痛哭的央求下,和善的车主原谅了父亲。说给他一个教训的机会,让全场的人放开他。最后,父子俩消失在人群中。
无法释怀,在想,如果他们是现实中的人物,会继续找下去吗?他们不堪一击的生活到底如何解决?
艺术最真实的背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战后,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官僚主义过度恶化,民不聊生。底层人民遭受挫折,物质贫乏,精神生活极度荒芜。一个普通而平常的工作机会,少之又少。
站在此刻的视角往回看,黑白颠倒的制度让那时的人民饱受痛苦。且遭殃的到底还是底层人民。
有的人在谈论诗歌与远方,而有的人,仅仅为了活着就用尽了全部的力量。
为了一种叫做“活着”的方式,让无数人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以为只要跟随心走即可,却哪只一步一个坎,让人头破血流。
就像农民伯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季节正好,想到播种下去的庄稼会有一个好收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拴紧裤腰带,敞开锅等待救命稻草,却被一场意外的冰雹全部摧毁。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使他们的希望变成绝望。这到底该如何解释这种荒凉?
更多的时候,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像底层劳动人民的穷苦一样坚不可摧。
当你耐心去观察时,会发现他们比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民都勤劳,早出晚归,牺牲所有的业余时间,一年四季都在忙碌中度过,甚至是一生。最后,他们却连生活物质都无法保障。

他们没有选择,命运似乎与生俱来就被注定。
所以,有的事情并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电影中的那对父子,用尽全力在找回自行车,尽管和眼前的工作只是一线之隔。
终究还是无法逾越,因为自行车就是他们的敲门砖,最后只能望而却步。
曾再三努力,还是无济于事。
对于人生、对于生活。也许,这永远都是一个谜。
所以,才让无数的人在求知若渴的学习中,希望有遭一日能得到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