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作,是创始。述,是继述。缵,是继。大王,大念tai,就是太王。
创业、守成这两件事,都是世间最大的难事,总是有所不足,有所忧患,而最无忧无虑的,就是周文王吧!何以见得呢,如果前人没有给自己打下基础,白手起家,就有开创之劳;如果后人没有能力继承,又有废坠之忧。而周文王呢,以王季之贤为父,以武王之圣为子,王季积功累仁,造就国家的基业,把文王要做的事预先给他做了。武王呢,继承文王遗志,记述文王的功德,开创周朝的大统,将文王未尽的事业,都给他成就了。这就是父作之,子述之,完美家族。
所以孔子说,周文王才真是没什么遗憾吧!上继他父亲王季,下传他儿子周武王。父辈的旗帜,有儿孙辈继承。王季一生,做的也是积功累仁之事,王季的父亲大王,就开始肇基王迹。周武王承继大王、王季、文王三代人的基业,挥师伐纣,灭了殷商,得了天下,而并没有因以下叛上,而失了显名,相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周文王家族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第一家族,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原型。创始人古公亶(dan)父,也就是后来追封为周太王。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居住在豳地,西近戎,北邻狄,这些异族经常往来劫掠,亶父就每每给他们一些财物以绥靖,但是始终无法满足他们。
《尚书大传·略说》记载:
狄人将攻,太王亶父召耆老而问焉,曰:“狄人何欲?”耆老对曰:“欲得菽粟财货。”太王亶父曰:“与之!”每与,狄人至不止。太王亶父属其耆老而问之,曰:“狄人又何欲乎?”耆老对曰:“又欲君土地。”太王亶父曰:“与之!”耆老曰:“君不为社稷乎?”太王亶父曰:“社稷所以为民也,不可以所为民亡民也!”耆老对曰:“君纵不为社稷,不为宗庙乎?”太王亶父曰:“宗庙,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遂杖策而去,逾梁山,邑岐山。周人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
给他钱,他钱花没了又来,最后狄人要土地人民,长老们说这次是要我们亡国,必须拼死一战了。古公亶父说,不是亡国,他要来这里做国君,你们无非是换一个国君而已,我走吧,不要让大家为我而死。于是就带领自己家人搬走了,搬到岐山。族人看他走,都想跟着他,也就都搬到岐山了,这样形成了周国的雏形。
古公去世后季历嗣位,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并与商王朝贵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从而促进了周族社会经济发展,壮大了周的力量。
到了文王,行仁政,一是对农民轻徭薄赋,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税率九分之一;二是商人往来不收关税,自由贸易;三是鼓励移民,新移民来,别国给一百亩地,他给一百五十亩;士是广纳天下人才,有人才来,别国只是给官做,周国是不仅给官职,而且马上成为世袭贵族。如此天下归心,在周文王薨逝时,周以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对商形成包围之势。但是,商还未尽失天下人心,文王始终没有对商发起攻击,而是把这个事业留给了武王。
到了武王,商纣无道,众叛亲离,自取灭亡,武王顺势而推,商就灭亡了,天下归了周朝,并传承八百年之久。
从古公亶父到周武王,前后一共五代而王天下,这就是孟子仁政王道平天下的战略模型。在战国时期,孟子游说天下君王,就是这一个战略,但是,无论是梁惠王还是齐威王,都嫌孟子的战略“太慢了”,接受不了。孟子也就无法了。
看一个事业,看自己家族的命运,关键在于你看问题的时间跨度,你看问题的时间跨度越长,时间就越站在你这一边,你就能得到滴水穿石的回报,绵绵不绝的传承。你看问题的时间跨度越短,就难免因小失大,而且终身奔忙,永远没有积累,更别说传之后世了。
#华与华书房#《中庸》【22】五千年第一家族
网友评论
到了文王,行仁政,一是对农民轻徭薄赋,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税率九分之一;二是商人往来不收关税,自由贸易;三是鼓励移民,新移民来,别国给一百亩地,他给一百五十亩;士是广纳天下人才,有人才来,别国只是给官做,周国是不仅给官职,而且马上成为世袭贵族。如此天下归心。
“货币”自由流通,没有强迫、欺诈、垄断,“货币的交换价值”才能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