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自我疗愈婚姻育儿
我的两个“心理治疗师”

我的两个“心理治疗师”

作者: 何池荫 | 来源:发表于2018-07-04 15:05 被阅读15次

01

养育孩子的过程有多么促进个人成长,我是在大宝快2岁的时候才意识到的。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忙碌了大半天之后,我有些疲惫,大宝犯了一个小错误,大概是把吃的还是玩具弄洒在地上,具体是什么我现在一点都记不得了,但我当时非常生气,严厉的训斥了他。

大宝吓坏了,他委屈又略带惊恐的看着我,他的目光直击我心灵深处,那一瞬间,我时空穿越般的,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我抱着大宝和他哭成一团,我知道我不只是在安慰他,更是在替儿时受过同样对待的自己委屈。

从那以后,我对他宽容温和了许多,那不仅满足了他与我共同的需要,也让我体会到了“放下”后的轻松。

我们在为人父母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认真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努力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尽管理论派系很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信奉的观点,亲密育儿也好,程序育儿也罢,但共通的是,我们总会做出一些和我们所遵循的理论背道而驰的举动,而且是情不自禁的。

有妈妈说:“我知道吼孩子不好,可我就是忍不住,好好跟他说他根本不听啊!再不吼他我就要憋死了!”

有妈妈说:“孩子爸爸说我有了孩子以后就跟个老妈子似的,天天跟在孩子后面管着她,这个危险不能碰,那个贵重不能摸,这样会弄乱你别动,那样做不好我来……他不说我都根本没发现,原来我限制孩子这么多,其实我真心的是希望孩子能自如的探索环境的。”

有爸爸说:“我老婆老说让我多鼓励孩子,让他更有自信心,我觉得她说的没错,可是我儿子一表现好就得意的不行,我要是再夸他他就找不到北了。看着他得瑟的那个样儿,我就忍不住嘲讽他两句,可看到我儿子委屈的小脸,我又直后悔自己嘴欠。”

养育孩子的过程可以清楚的再现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情不自禁,无一不揭示了我们自己儿时是怎样被对待的。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从小在与养育者无数次的互动中形成的,尽管长大后绝大多数事件我们都已遗忘,但我们身上被深深的烙印了相同的行为模式。

因此,如果愿意观察,我们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到我们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自己的。在长程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也会通过分析来访者的成长环境,让来访者看到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进而有所改变。看到束缚才有可能脱开束缚,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02

如果说我们与孩子的互动行为再现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那我们面对孩子时的情绪,则揭示了我们内心的创伤。

我家小宝从小就很爱哭,绝大多数时间我都是用心安抚,但她哭闹不止的时候我经常觉得很烦躁。大宝小时候并不常哭,即便哭了,稍加安慰即止,所以我没有体会过这种感受。有一次小宝又没完没了的哭,我心里烦的都想把她关到门外去的时候,突然想起大宝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是带大宝回姥姥家小住,有一天我出去买东西,时间并不长,就没有带大宝同去。大概是大宝没有与我分开过,所以我走后他就闹着要找我,找不到就开始哭。我回去的时候就看到他在哇哇大哭,而姥姥则生气的跟我说:“一直哭,怎么也哄不住。我不怕小孩淘气,就烦他们没完没了的哭。”

抱着哭个不停的小宝,回想这件事,我突然明白了在我自己小时候哭闹时,妈妈应该也是烦躁的,当时我的负面情绪没有允许表达,反而是被压制的。因此小宝哭闹时,我无法接纳自己被带起的负面情绪,加之这里还掺杂着儿时被压制所产生的愤怒,所有的一切都重新投回到小宝身上,直接表现为我对她哭闹的无比烦躁,这烦躁的背后,是不接纳,是愤怒,是恐惧。

意识到这点后,我的烦躁减轻了许多,我渐渐有更充足的耐心去接受她而不是制止她,在生活中,我也更多的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表达出来。后来,当我更轻松了以后,小宝似乎也没有那么爱哭了。

有个爸爸特别宠女儿,妻子明明已经和他约好不能答应女儿的不合理要求,比如牙坏了还要吃糖,比如家里有一样的玩具她却还要买,但女儿只要一哭,他就忍不住给她买了。“不行,我一看她哭我就受不了。”他是这样解释的。这个爸爸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又是长子,早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从不向父母要东要西。然而匮乏带来的情绪从没消失,他看起来宠爱的是女儿,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在满足童年的自己。

有个妈妈一直是婆婆帮忙给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婆婆就回老家了。这个妈妈不止一次说过,“我觉得我女儿特别可怜,看到她明明很想奶奶却又故作坚强的样子,我心里就特别难受。”这个妈妈出生后不久就因种种原因被送回老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所在的家庭,婆婆离开这件事对她女儿的影响未必有她以为的这么大,她只不过是重新体会了自己幼年的感受。

我们儿时所经历的一切事件,长大后大多都不会记得,但每一个事件带来的情绪,我们都没有忘记,尤其是负面的被压制的无法表达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我们成年后遇到相似感受的事件时,就会以放大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也可以说,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情结,它提示着我们曾经受过的创伤。

03

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了解自己,平日与人交往时,我们也不确定被触发的情绪究竟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而好的心理治疗师因为提前处理过自己的情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能更清楚完整的将来访者的内心反馈给他们。但是,我们在面对自己幼小的孩子时,基本上全部被触动的情绪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创伤,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真实的自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会触碰到我们曾经受过的伤,但孩子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他们让我们看到自己成长的历程,看清真实的自己,而看见,是疗愈的开始,是人生难得的成长机会。

如果我们愿意停下来去觉察自己的感受、看到感受背后的情绪、表达并接纳自己,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好父母,并在提供给孩子更适合他们成长环境的同时,治愈自己。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驽马渡江: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真实的自己。 这句话,请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记一辈子……:joy::joy::clap::clap::clap:
    何池荫:@驽马渡江 :smile::coffee:

本文标题:我的两个“心理治疗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be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