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老同志叔叔婶婶招待我们乡下进城的一行六人,热情周到,菜肴做得荤素搭配品种多,住处也安排得冷热相宜。
看着二老忙得不亦乐乎,我觉得过意不去,第二天便提出离开,但二老就是不允许,尤其婶婶攥住我的手,说难得来一回怎么也得住上个把星期。
盛情难却,我比原计划多住了一天,因为实在不愿意过多打扰。老同志两个哥哥嫂子因为孩子都已成家,没有什么压力,继续留下。
三天下来总体感觉,叔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自是不用说,我们毕竟是他家亲戚,而婶婶对于我们这些外姓人,沿袭她一贯的做法,善解人意,礼貌周到。
近距离接触之后,婶婶的节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受到一次惜物爱物的教育。
婶婶出生在南京大半辈子生活在南京,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姑娘。
对于七十年前出生的人,又兄弟姊妹众多,普遍经历了一段物质贫乏的日子,大多数自然而然养成了爱惜物质的习惯。
旧物很少扔掉,一张凳子,一把扇子,一双旧鞋,一个钥匙扣,以及瓶瓶罐罐,现在的婶婶都把它们妥善安置各归各处,角角落落塞得满满,但同时又整整齐齐妥妥贴贴,感觉不到丝毫凌乱。
我家老同志跟二位老人说,这些东西在我家,最起码扔掉三分之一,他们连连摇头,说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
十岁的孙子碗里吃剩下的饭菜,婶婶接过来吃掉,我们三妯娌面面相觑。
叔叔的儿子在玄武饭店设宴招待我们,白酒多年某粮液,红酒某裕葡萄干,菜肴也上规格,可见叔叔婶婶对我们到来的欢迎程度。
大伙酒足饭饱之后准备离开,婶婶把剩菜打包,干的捞起,连汤汁一起带走。
这一举动给予我很多思考。
该花的钱一分不少花,该省的钱一分不浪费,这才是过日子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们农村有句俗话:来客不得不招待,关起门来不得不省。
而我们对这句话践行得远远不够。
先说老同志,他经历的物质贫乏更甚于我,照理他应该更加懂得节省,但事实恰恰相反。
每月死工资,就那么几千元,工资之外一分没得,他的观念就是吃光用光,今朝有酒今朝醉,对于积攒与储蓄从来不做打算,当初买房子是我积极争取,为此他没少跟我吵架。
对于买菜,从来不问价格;对于网购,看中就下单,从来不会货比三家,更不可能用什么折扣券。
因为嫌烦,好像他时间珍贵得很,都要用来干大事,日进斗金呢。
至于我自己,某些方面也不如他。
在外读书或者参加工作那阵子,不喜欢的饭菜就倒掉 ,包括吃剩的大白馒头与油条。
我成家了,父母间隔一段时间总要捎给我一些大米,倘若夏天生虫,我会整袋子扔掉。
现在依旧如此,有朋友把从乡下带上来的黄豆、玉米、山芋送给我,生虫或者发霉了,我断然不吃,尤其每年过年,我都会扔掉很多长须的胡萝卜与大白菜。
家里衣服鞋帽很多,从去年开始,受几个简友断舍离影响,减少买衣服鞋帽频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物质来之不易,浪费当属可耻。
虽然我们收入不高,属于为一日三餐打拼蝇营狗苟之人,但这不代表我们与浪费不沾边,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更应该做到惜物爱物。
因为地主家还有余粮可对付不时之需,而作为普通百姓,挣钱能力弱,除了开源节流,还有什么方法应对风险与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