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作者: 子玉央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6:59 被阅读557次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既然说好了,要一一细数李清照和赵明诚千古唯美的爱情,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地品读和推敲一下,李清照易安居士那些传颂千古的唯美情诗。今天要一起品读的是易安居士那首广为传颂的《如梦令》,词曰: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相信听到要解释读这首词作的时候,立刻就有听众朋友会疑问说,不对吧,怎么会在千古最美情诗里讲这首《如梦令》呢?放在唯美诗词里讲才比较恰当。是啊,传统解读一般都认为这首《如梦令》和她那首“常记溪亭日暮”的《如梦令》,都是写的她少女情怀、珍惜青春年华的感慨与感悟,怎能算作情诗呢?诗词之美本来就不止于玲琅满口的音韵,词彩华章的描述,其实更重要的反倒是声调、音韵、文字、意象等所有形式背后的情感与灵魂之美。当然,所谓由表及里,我们还是先从表面的文字解读入手,来通读一下。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然后到“试问卷帘人”,这几句不经意之间构筑了一个多样的时空场景。一句“昨夜雨疏风骤”,其实立刻展现了两个时空坐标。一个是昨天晚上的时间,空间是帘外的空间。帘外夜色里的风雨,帘内人不是看到的,她是听到的。夜色里的风和雨就像一首交响曲,帘内人用她敏感的内心,敏锐的听觉去感悟到雨点的疏密和风声的缓急。第二个时空场景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到了睡醒试问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早晨的时间和帘内的空间。这时候,昨夜的风雨已成记忆,可是,面对着清晨的宁静,这个帘内的人,她的耳畔,却似乎仍然在喧响着昨夜的风雨声。你看这两个时空的坐标里头,暗含着一动一静的两个场景。从昨夜的雨疏风骤到清晨的静谧安宁,从昨夜风雨里的敏锐地聆听到清晨醒来回忆里满满的不能释怀。这样的两个场景既形成了两个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又在两个时空之间形成一种心理的张力,让人读来,可以由此到彼,再由彼到此,反复玩味。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那么这两个场景之间,她那种梦幻般的心理体验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浓睡不消残酒”。此前有人以事理逻辑来疑问说,既然“浓睡不消残酒”了,又怎么知道“昨夜雨疏风骤”呢?又怎么能听得那么清楚呢?其实这恰恰是李易安运笔的妙处。为什么听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惜花之情啊!而为什么“浓睡不消残酒”啊?同样,之所以在“雨疏风骤”的夜里一个人独饮怅怀,也还是因为惜花之情啊!所以正是因为这种满满的惜花之情,在静谧安详的清晨醒来,这个帘内人第一件关心的事情,其实她梦魂里萦绕不去的事情,就是她脱口而出的疑问,“试问卷帘人”。问什么不用说,卷帘人的回答“却道海棠依旧”,通过这我们就知道帘内人要问的是什么了:昨夜风雨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所以卷帘人一句“海棠依旧”的回答,因为愈发显得平常、不在意,反衬了昨夜听雨的那个帘内人,她的疑问,她的牵挂,愈发地在意,愈发地不能释怀。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所以正是因为这种难以释怀之情,她才或是反驳或是自言自语,倾吐了她自己最重要的心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夜风雨摧折之后,那美丽的生命又如何能够“海棠依旧”呢!绿代表叶,红代表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是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是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风吹而凋谢,而满目狼藉。绿对应肥,红对应瘦,一句话里,这种一一对应的形象关系,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们上一回刚刚讲到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那一句里,帘与西风互卷,人与黄花比瘦,正是解答销魂的关键。所以我特意把这首《如梦令》放在《醉花阴》之后讲,虽然从时间上应该是先有这首《如梦令》的创作三年之后才有《醉花阴》的创作,但是在技巧上是一脉相承的,尤其全词最后一个字都是“瘦”字。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古代就有词评家,评易安居士最善于用“瘦”字,当然用得最精彩的毫无疑问,一是“应是绿肥红瘦”,一是“人比黄花瘦”。细想想还有一种递进关系呢,你看花比叶瘦,最后人又比花瘦,这种情绪、情怀在几年之内的创作中连续出现,其实是一以贯之啊。最精妙的语词地运用,我们也有理由去揣度,从《如梦令》的“昨夜雨疏风骤”的惜花之情,到《醉花阴》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其间是不是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情感和情绪呢?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郦波老师吟诵,恕文字不能描摹)。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说到这首词背后真正隐约的情绪,就要提到这首词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卷帘人。一般解读都认为,卷帘人就是李清照的侍女,是个小丫鬟,“知否,知否”,好像就是对这个小丫鬟的反问。好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姐的口吻:你知不知道院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稀少,红花繁茂才对呀。这种情态生动俏皮,活泼自然,让人看到一个惜花念春的少女如在目前。其实这样的少女形象,说实话,我们是在潜意识里受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也就是著名的“常记溪亭日暮”的影响。你看那首词里描绘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活泼开朗,健康成长的少女形象,那也是李清照啊,而且那也是喝了酒的李清照啊。两首《如梦令》里一首有“沉醉不知归路”,一首“诗浓睡不消残酒”,何其相似的李清照啊。所以这种形象一以贯之,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李清照,到静听了一夜的“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到反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难道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有什么差别吗?有。其实差别还挺大。因为前一首《如梦令》写的是十五岁时候的李清照,而后一首如梦令则是十八岁时候的李清照。十八岁与十五岁的李清照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十八岁的李清照是有了爱人、有了赵明诚的李清照。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里论及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雨疏风骤》时说: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人。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那花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奶同丫鬓对话,那真未免大杀风景,索然寡味了。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吴小如先生的这段评论,果然有独到的眼光,他认为这个卷帘人根本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丫鬟,而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根据李清照的作品年表,这首《如梦令》一般被排定在1101年,也就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是在这一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所以吴小如先生有理由相信,这个卷帘人,未必是丫鬟,而应该是她心爱的赵明诚,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首《如梦令》应该作于前一年,也就是被李清照十七岁的时候嫁给赵明诚之前,那这样的话,其实这个卷帘人就肯定是丫鬟。我觉得吴小如先生有些绝对,这个卷帘人到底是赵明诚还是丫鬟都无所谓,关键是,即使是十七岁的李清照,这时候也已经是怎么样?我前面留了一句话,十七八岁的李清照和十四五岁的李清照的区别,是她已经有了爱人,即使没有嫁给他,也有了心上人,根据李清照年谱和作品年表我们可以知道,十四五岁的李清照,仍随母亲和弟弟生活在明水老家,所以她会和女伴们在溪亭日暮时分,在溪水中划船游春饮酒,甚至沉醉不知归路,甚至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是多么健康爽朗的少女时光啊!十六岁的时候,李清照跟随母亲和弟弟来到了汴京,因为她的父亲李格非这时候正在任太学正,而李清照呢,至少有堂兄也应该在太学里就读,这样当时同在太学就读的赵明诚能够知道、了解并追求李清照,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况且李清照虽以妙龄入京,但一到京城,她的才情就惊艳四方,像她的前一首《如梦令》就被苏门四学士的像晁补之、张耒所欣赏,甚至晁补之还和年轻的李清照结为忘年之交,所以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的同学的妹妹、老师的女儿,李格非的太学正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里的教务处处长,所以赵明诚爱上李清照完全是水到渠成。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像《嫏环记》里引《外传》记载,赵明诚为了能征得父亲同意,向李家提亲,还编了一个梦,赵明诚对他父亲赵挺之说:我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里诵读了一卷书,醒来的时候书里写的什么都忘了,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我实在不明白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父亲大人有何高见。赵挺之一听,这还不简单?言与司合,就是词,言字旁加一个司合在一起就是词,宋词的词,安上已脱,安这个字把宝盖头去掉,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就把灵芝的芝芙蓉的芙把那个草字头拔去,不就是之夫二字么?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啊,看来你要娶一个女词人啊!赵明诚赶快顺杆儿爬,哎呀,还是父亲大人有智慧有见解啊,既然是命里注定的,京城里最有才名的女词人,当然非李清照莫属吧。当时李格非已升任吏部员外郎,而赵挺之已经是吏部侍郎,两家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于是一切水到渠成,便有此美好姻缘。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想来在赵家提亲之前,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虽无史料记载,但也应该有过情投意合的接触,你看李清照的《点绛唇》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尤其是最后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多么天真自然的小儿女情态啊,要走却不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且还含羞,来的人如果是父亲李格非的客人,李清照会这样吗?若是哥哥那位帅气的同学赵明诚,大概就能说得通了吧!

    当然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天作之合,如此美好的姻缘,那为什么在新婚燕尔、两情缱绻之际,不是幸福而开心的生活描写,却是雨疏风骤中绿肥红瘦的感慨呢?事实上新婚燕尔,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李清照当然有开心幸福的描写,比如说她著名的《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这是要在心爱的丈夫面前与一枝花争春争美争艳,这和那个曾经争渡的少女却也一脉相承。可是即使即使新婚燕尔之后,赵明诚身在太学,学业繁重,宋代的太学又是中国古代太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赵明诚每月只能回家几次。所以我个人认为吴小如先生说的可能是绝对了,即使是已经嫁给了赵明诚,写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李清照,这个时候,她身边的卷帘人也可能只是丫鬟。当然这个卷帘人不论是丫鬟还是赵明诚,那一刻,当清晨醒来的李清照,喃喃自语地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她那颗清澈通透敏感,对爱情充满希望,但又不自觉因为幸福的爱情反生惆怅、反生忧思的少女心便如在目前了。

    越是在幸福里,越是在爱情里,越容易担心光阴易逝,而且心爱的人难得一见,美丽的她独守空房,不知什么时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那“昨夜雨疏风骤”下的海棠花,在春意阑珊的时光下,忽然迎来绿肥红瘦的伤感与惆怅,这不就是听了一夜风雨,饮了一夜的孤酒,即便浓睡醒来,还依然念念不忘,兀自萦怀的那个帘内人呢?满满心事啊!所以从十八岁所作的《如梦令》,到二十一岁所作的《醉花阴》,从“应是绿肥红瘦”,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从化花比叶瘦到人比花瘦,程度越来越深,其中的感怀与销魂,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怎能说这不是一首情诗呢?只是这样的情诗同样需要美丽心灵和自身的感悟方能读出。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不知易安深爱明诚之心,便难做解人啊!

    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k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