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Soup:富途牛牛产品视觉组组长。大学专修理工科与广告。现专注于 UI 设计。在刚从事视觉设计工作时,得益一干良师益友的帮助,放弃无数休息日,热血般成长,几乎做过 UI 设计中每个流程。
人物访谈之JimSoup来自知群X可能性与大设计00:0014:34
JimSoup 已在 UI 行业工作了 6 年多,做过社交、生活、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在他刚上大学的时候,UI尚未完全兴起。出于热爱和好奇,JimSoup 每天一早赶往实验室练习作图,有时甚至早到实验室还没人开门,他便只能从房顶的窗户爬进去。他最兴奋的时刻是在高烧不退的时候还窝在宿舍通宵画图标。
都说工科男生强于分析归纳,不善表达感情。 但 JimSoup 却在奔向设计的长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浪漫表达式:他会把某人的名字写在 Logo 或者插画的某一角落。
现如今多少设计师开始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风口趋之若鹜,也有大批人因之,杞人忧天,担惊受怕。
谈及此景,JimSoup 说,「很多人都担心被取代,因此感到焦虑。故然一直处在无法被取代的地位是最理想的,这很不现实。其实被取代并不是最糟糕的事。被取代,说明行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你能看到自己被谁取代了,他比自己优秀在哪。至少还有一个目标可以继续学习。最糟糕的是明明自己应该被取代了,却一直在留在行业里,毫不知情。」
下面是正式的访谈:
从理工科到 UI
Q:JimSoup 老师大学主修的理工科和广告,什么原因让你想要转行做设计?在零基础入门自学的那段时间你都做了哪些努力?
A:我从小对手工一类的事物特别着迷,差不多10岁左右开始就做手工桌游和朋友一起玩,后来这个兴趣分化成热爱科技和设计。
大学期间我学得非常泛,有两个专业。但在设计和编程这块投入比较多,即使经常有失败的作品,但也很陶醉。UI设计刚好结合这两个爱好,所以就慢慢产生了兴趣。
那段时间UI设计刚开始兴起,还处在拟物化的时期。当时有连续快一年穿梭在实验室、图书馆和宿舍,基本每天8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回来。有时早上实验室还没人,我就需要从房顶的窗爬进去。
当年的难点在于,资料匮乏,书籍基本没有。所以学习的话,需要自己去琢磨各类设计背后的步骤,学了些野路子技法。不过后来这些技法倒是珍藏至今,经常用到。
努力不敢多说,很多人更加努力。而且如果你特别热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不会感到自己是在努力,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就像有一次发高烧,躲在宿舍画了一天的图标,记得大概一个图标有600个多图层(是不是很菜鸟),非常兴奋。
Q:从理工科背景几乎算是零基础的 UI 新人到进入 BAT 实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同样正在寻求大公司实习机会的学生们?
实战的话,便是提前注意这些公司的招聘时间和要求。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要在浴缸里学习游泳,去泳池,去河流,去大海里。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如果你想用十年时间成为一优秀设计师的话,第一份工作是否是 BAT,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许多优秀设计师都不是一毕业就进入BAT 的;同样现在也有很多不在 BAT 或从 BAT 出来的优秀设计师。
大家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一般的开始也还不错。与其一直在寻找大海,不如现在就近先从小泳池开始。青春很宝贵,时间不等人。BAT 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里面有完善的制度,顶尖的同事,广阔的平台,但现在别的公司也不差。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要先准备好,再行动。先预习、再复习,最后考试。考试如果不及格,我这科目就彻底完蛋了。
但社会刚好相反,你需先赢得身份,才真正体会到这个身份需要做什么。实习最大的意义是实现将学生身份转换成设计师,让你去思考设计师需要做什么。这时其实是不是BAT,不重要。而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或纸上谈兵上。
关于设计
Q:你在知乎的个人简介里写了一句「会一直做设计」,对你来说设计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
A:如果想喝水,我们会使用什么?其实可以用来喝水的玩意很多,比如椰子壳、碗、瓢等。但很可能会选择杯子。因为它干净、易握持,印些图案让我们心情变好,或者是女朋友送的(一辈子)。
这个简单的杯子,我们与它分享生活。它理解我的需求,明白我的心情,是我和其他人的媒介。
设计是将事物人性化的过程。我们为一个杯子做了这么多设计,让它为人服务,替设计师与用户打交道。不管设计什么,最终都将回归到为人设计。正因为如此,我也逐渐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这个世界,和周围各式各样的人。
这个世界,有很多限制,甚至没有选择。误会、理解、冲突、合作、低效、进步、竞争、关怀和冷漠。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它都如此。乱糟糟地,又显得特别美好。即使看到世界很多不足,但还是愿意接受它,设计师应该参与这个世界到中,用自己一点点力量,让这个世界改变一点,让它距离每个人所理解的那种美好,再靠近一点点。
所以感觉做设计特别像做人。你人必须是OK的,做出来的设计自然是OK的。好的设计师必须让人非常舒服,同时特别理解别人所思所想。天马行空的「设计」其实反而更简单,那是艺术。设计需要做到——如何在特别限制的情况下,做到打动人。
这特别是像做人。
关于作品集
Q:很多新人(2年经验以下)都想知道对他们来说什么样的作品集算得上是优秀的标准,以及不同段位的设计师在作品集上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A:作品集作为一个沟通的媒介,基本没什么优秀与否之分。就好像两个人聊天,不可能去评价某人的这句话讲得很优秀。但可以说这句话很清楚,很明白。同样作品集只要做到讲得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思路清晰、实事求是即可。
通常中等水平的设计师作品集会写得特别详细。而优秀与不入流的设计师的都会稍微简单些。
其实个人不太看作品集,因为很难看到真实的问题或亮点。面试时,有设计源文件和实现效果是最好的。打开设计师的源文件,你可以看到设计师的思路;校对实现效果,你可以看到设计师的追求、推动力和责任心。
关于全链路设计师
Q:如何看待目前很流行的全链路设计师的定义?
A:全链路设计师的必要性,取决于你认为未来需要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我们一直觉得人多力量大,其实是个误区。过去我们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一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很落后,二是中国人多价钱低,不用浪费。人多带来的弊端在于,需要人负责同步信息。生产价值除以人数,你会发现平均每个人的价值是被降低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马儿如何跑快点」,而是要彻底解决问题,比如「造成一辆车」。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科技进步,我们需要人的变少了,古时候抬轿子需要四五个人。现在开车只需要一个人,甚至未来有了无人驾驶,连一个人都不需要了。
互联网行业也如此。从产品经理、交互、视觉设计,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传递信息,负责把一个 idea 变得越来越具体,让工程师可以理解并开发出来。所以很多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是在理解需求,操作工具,输出交付物。我们并没有在创造 something new。
人多去推动一件创新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忙着手头的细活。
所以,这点要特别警惕,我们做的事情是在同步、操作而不是创造。而创造恰恰需要全面的信息和充足的时间,这点会转换成 —— 一个组织人不能太多。
很多人常说,设计师需要经常动手。但我认为过去的动手更多是技能上的锻炼,类似操作。而真正有利于创新的是思考。设计师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创新。而真正有益的动手,从来都是用来验证思考的。
所以我猜想,就像动物的生殖隔离一样。同一个山头的不同品种,通过杂交最终会融成一个品种;而不同山头的品种最终将产生生殖隔离,变成不同物种。设计师也如此,随着行业不断进化,不同行业的设计师将完全不同,如AR、游戏、电商、社交、手机等;而同一个行业的设计师将融合成全链路设计师。
给 UI 新人的小Tips
Q:对 UI 设计入门新人来说,你觉得最容易踩进去的坑是什么?
A:避免痴迷于效果,同时忽略实际问题。要避免看到一类酷炫的设计便问:「这个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然后情不自禁地去练习,或者画完之后享受那种艺术家的成就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往往设计师最好的老师就是周围非设计师的人。如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体验的问题,定义到真正的、准确的、核心的问题,问题就算解决了一半。我觉得设计师经常思考的点应该是「问题出在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看到好的设计,思考的点是「这个设计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Q:很多新人在刚开始接触UI 设计的时候,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临摹图标和界面,除此之外你有哪些实用的工具或者是小技巧可以推荐给他们?
A:有机会买一个外接高清屏幕,LG 或三星都可以。把主屏幕放在右侧。画图时开另开一个相同窗口,右侧窗口缩小设计稿看全局,左侧窗口画细节。这样可以一边画局部,一边对整体,不会因为局部投入太多而忽视整体,导致整体效果失衡。
最关键的是画图时你的头会经常左右摆动,可以有效预防颈椎病。
快问快答:
Q:现在在做什么,是自己独立出来在做项目吗?
A: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主要负责产品视觉组的工作。
Q:在一般的工作日里,你会怎么安排一天的时间?
A:有30%的时间用来规划,沟通需求,推动任务;30%的时间用来设计评审与讨论;30%的时间自己动手设计,剩下大概10%的时间进行行业交流和探讨,时不时有招聘的事宜。现在的工作内容都会比较碎片化,要有多线程并行处理的能力,还需要及时保存思维现场,快速切换思考模式。当然,设计的时间,要尽量保留得比较连续和安静。
Q:有哪些你最近发现的好玩的人或产品可以分享给大家?
A:
富途牛牛:如果说以前谁都要懂点数学,那么谁都要懂点金融。牛牛可以一键式投资国内海外各种股票,而且非常互联网化。我觉得,堪称金融界的微信或支付宝都不为过。
Bear:这款小而美的写作APP在可用性上做到极致,而且特别优雅,字体、插图、排版都经过了设计,使你写出来的文字特别赏心悦目,每篇都像个艺术品。
Sip Color:这个APP可以吸取色调,帮你提取照片的色彩搭配。平日设计师可以用来收集灵感或配色,这会非常有帮助。
Repix:这个APP有很多不同的笔触特效,可以为一些照片添加光效、涂抹和装饰物。特别适合有情调,爱拍生活点滴的小女生。
Q:你身上有哪些设计师「职业病」?
和家人出去旅行的时候,也要提前画好流程图……
关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人物访谈」,可以查看往期人物访谈精彩内容!
「知群」的【人物专访】希望帮助更多中国的优秀设计师、产品经理发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得以受益。目前【人物专访】已经采访了金蝶大数据首席体验师刘云天、ARK 创新咨询公司 CEO 滕磊、淘票票产品经理党韬、映客产品总监张涛、小米产品总监李创奇等众多国内资深设计师和产品人,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推荐采访对象和问题,欢迎留言。
「知群」是由马力发起的知识社群,包括互联网学习圈(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新媒体)、交互/产品设计师孵化计划、UI 设计师孵化计划等多个社群。我们的愿景是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成长,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链接泛互联网行业的专业人士,至今已有数千专业人士在这里共同学习。
马力,设计师、产品经理,知群创始人、最美应用创始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IBM 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运营、流量推广和应用分发方面,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北京邮电大学兼职导师,一直努力推动高校的专业领域教学。在知乎是用户体验和产品相关领域的优秀回答者,出版《产品设计师技能书》,撰写连载文章《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如何思考》、《设计师入门之路》等。知乎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mali 公众号:mali-design
最后,欢迎各位加入知群,跟有品、有趣、有识的人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