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广场玩,遇见一个小男孩。
大概六七岁,正跟妈妈说着学校里的事。
他突然提高了语调说,妈妈,我今天又交了几个好朋友。
满脸的兴奋喜悦。真让听见的人也为他高兴。
朋友两个字是有重量的。
长大之后,我们身边还留有几个朋友呢。
音乐app上,周华健的《朋友》下面的评论,多少唏嘘泪眼。
一生当中,真正的好朋友,好像只在年少时才有。
今天想聊一部电影,跟童年和友情有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门在风吹下闭合,啪嗒啪嗒作响。
嘈杂的喧闹声,从门里泄露出来。
这是一间教室,老师来晚了。
老师生气了,不就来晚几分钟吗,你们就反了天了,有点纪律性吗?
这一幕好熟悉有没有!
接下来当然例行检查作业。
小主人公阿穆德是个乖孩子,作业整整齐齐交上来了。
可他的同桌穆罕默德遇到了大麻烦。
穆罕默德有些粗心,经常忘记自己的作业本。
不是不写作业哟。
这一天老师很愤怒,逼问穆罕默德忘记多少次,还把他写在纸上的作业撕了。
警告再有下一次,就要开除他。
阿穆德无助地看着同桌兼好朋友哭鼻子,却拿老师一点办法也没有。
然而更严重的事,还是来了。
放学时,阿穆德不小心带回了穆罕默德的作业本。
回到家,帮妈妈做好家务,开始写作业时才发现。
跟妈妈再三解释,他要去还作业本,这件事很严重。
妈妈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不写完作业不准出去玩。
他只有趁出去买面包的机会,用速度去争取。
我想说,这是一场英雄之旅,虽然他几经周折也没有达到目的地。
伊朗乡间山坡上特有之字形小路。阿穆德奋力奔跑。
山的那边有什么?
好朋友穆罕默德的家。
可是他家住哪儿啊。
打听了几个人,跑了快半个村庄,没有人知道。
同学给了个线索,可以先找到穆罕默德表弟家。
跑到表弟家,听说表弟去了阿穆德的村庄。
阿穆德沿路返回,又被爷爷故意拦住了。
爷爷有个奇怪的言论:
为了让孩子有纪律性,要有奖有罚,奖励可以不兑现,惩罚一定要有的,这样他才能长记性。
阿穆德听到有人叫铁匠穆罕默德,怀疑他是好朋友的爸爸。
几次问他,铁匠只是不理。顾自骑上毛驴走了。
阿穆德只有跟在后面飞奔。
再次翻越山坡……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享誉世界著名伊朗导演,作品有《特写》、《橄榄树下的情人》等。
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长片,1989年,获得第4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铜豹奖。
在伊朗,电影审查很严,政治和妇女是敏感话题。导演们“不得不”转向儿童片领域。
从阿巴斯这部电影开始,涌现一系列优秀儿童片,从儿童的视角,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如《小鞋子》、《天堂的颜色》。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多用简洁的长镜头,让伊朗乡间的自然风光具有了诗意和美感。
天黑之后,阿穆德在老木匠的陪同下,去找穆罕默德。
老人一路上在诉说他的孤独,时代在变革,精美的木工被铁器替代。
大人和孩子之间如同两个世界,各说各话,完全无法交流。
强权与冷漠,一点点对孩子的童真,进行着挤压。
好在孤独的老木匠,在这个漆黑的夜里,给了阿穆德一点温暖。
有时候,没有理解,陪伴就是爱了。
风雨交加之前,孩子终于回到家。
阿穆德决定替好朋友写作业了。
第二天,没有作业的穆罕默德,在等着来自老师的暴风骤雨。
阿穆德迟到了,小手脏兮兮的。
奔波了半天,回去写作业。
起来晚了,都没来及洗手吧。
可是,赶在老师检查之前,他带来了穆罕默德的作业。
默罕默德的小脸瞬间雨转晴了。
就为这个笑脸,阿穆德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反观我们,是有多久,没有再为别人,真诚地着急一回了。
我们那真诚的笑容,澄澈的眼睛哪儿去了。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所谓成长,更像是一场损毁。
我们终究面目全非,长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我们没有朋友,可是我们当得起“朋友”两个字吗?
电影结尾,穆罕默德的作业本里,有一朵小黄花。
很多网友都说,这朵小花温暖极了。
真让人飙泪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