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在国内是一个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传奇,从杨业开始,先后经历了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五代人。这其中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从最早的杨业、佘赛花夫妻,到七狼八虎、八姐九妹、十二寡妇,再到杨宗保、穆桂英夫妻,杨文广、杨文举兄弟,直至最后一代杨怀玉,每一个故事都是妇孺皆知。时至今日,无锡还有个穆桂英素食,也不知道和演义中的那个女英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然而,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却是三分真,七分假,甚至一分真,十分假。除了杨业夫妻、杨六郎杨延昭、杨文广以外,其它均为虚构。与演义不同的是:杨文广却是杨延昭的儿子,杨六郎其实是杨大郎。更好玩的是,杨六郎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他排行老六,而是辽人因为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能够在民间流传这么广,影响这么深远,甚至现在很多影视剧还在以杨家将的故事为蓝本呢?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说书人的功劳吧。在古代,说书人这个职业出现的很早,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存在。譬如陆游诗中描绘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就是说书的场景。当时,平头百姓的讯息并不发达,识字的人也不多,想要了解新的消息,学习新的知识,很多时候都要依靠这些说书人来传播。而说书人为了养家糊口,肯定不会讲些什么子曰诗云之类的,那么说些什么好呢?故事便是最能吸引人注意的。而说书人为了把故事表演得更精彩,就不可能依照史书上一字不落地背诵。一是平民百姓听不懂,二是太枯燥乏味。所以要增加很多新的内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小说,像什么《说唐》系列、《薛家将》系列、《杨家将》系列,甚至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水浒》、《西游》的源头也是一样。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说书人水平有限,故事有的时候就会落入俗套,单从起名来看就是这样。最典型的就是杨怀玉,这名字你第一次读倒没什么,但再看其他小说,就会发现秦琼的儿子叫秦怀玉。难道古人起名字都这么没水平吗?不会起名字就从前人那里借一个?其他如“金莲”,像什么窦金莲、潘金莲,就仿佛我们熟知的张伟、建国一样。
此外,为了凸显主角或主角团行事曲折,境遇艰难,往往会人为设置很多反派,譬如潘美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不论是看小说,还是听评书,大家对他的印象应该都极为深刻又十分差劲。可其实历史上的潘美虽然在杨业之死上有过失,却并非故意为之,其人也远远称不上大奸臣。像这样被曲解的还有不少,譬如《薛家将》里的张士贵、苏定方等均是如此。害得世人对他们误解,甚至厌恶憎恨。
更让人无语的,就是故事本身很俗套。如果前两个还可以勉强接受,那么这点却是十分影响阅读的。一个套路在小说里反复上演,甚至很多不合理的情节也充斥其中。譬如在我小时候听过的一版杨家将里,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子孙率领着南唐故地造反,甚至连北宋名将狄青也卷入其中,成为了乱臣贼子。在这其间,杨文举学成下山认亲,杨文广娶了一房又一房老婆,简直是意淫的集大成者。
说了这么多,虽然《杨家将》之类的小说有时很俗套,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小说极大的丰富了很多底层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知道除了种地,还可以有侠义、忠义、浪漫、爱情等等。让他们知道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他们头顶的一片天,这其中还充斥着江山、英雄、美人、奸佞。同时,这些故事还影响了戏曲,如果将这些故事从戏曲中摘掉,那么不管哪个曲种,都将缺失很大一部分曲目。
也许,这些小说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传奇史诗吧。
杨家将之类的小说,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