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解:这一章是对第十四章的再次阐述。重温一下第十四章对应的内容。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全句为:怎么来进一步描述这个表征道的一呢?道的特征,既不完全显现,也不完全隐匿。道,不停地延续着,不能用命名的方式表征,然后就只能归类为没有和虚无那一类。它的形状隐藏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没有办法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它对应的形状。它并不是在物体中呈现具体的样子,所以看起来很混沌,而不清楚。不管是顺着还是逆着,都分不清楚道的具体形态特征,也就区分不出前后。
继续解本章内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通达。德,对道的规纳和提炼。容,状态,表现。惟,只。是,适当。从,通“纵”,发扬。全句为,通晓对道的规纳和提炼的表现,是只在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扬。而不加入个人想法在里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只有无物之象才是恍惚。说明了什么?说明道并不是物本身,而只是象。全句为,道通过物来表达的话,只呈现出混沌不清的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全句为,那呈现出混沌不清的象,是表达了道的象所呈现出的样子。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全句为,那呈现出混沌不清的象,是针对该物表达的道,所对应的象呈现出的样子。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全句为,道所呈现出的象幽远,昏暗,可以从这个象中提炼出道所反映的规律。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全句为,提炼出的道所反映的规律是切实存在的,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加以证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全句为,从古代到现如今,道所反映出的象,物,精等说法一直延用,用来观察众多的有些苗头和突破点的,可以研究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全句为,这些有些苗头和突破点的,可以研究的规律,我们怎么加以把握呢?
以此。这句看似很没头绪,实际已暗含在“其名不去”中了。全句为,要研究道,需要研究道所反映出的象,物,精等参照物,达到最终研究道的目的。
评述:本篇毁了“惟命是从”这个成语,意思不再是原来白意思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在《老子》详解第四篇就论述了道和象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