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而习之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老子》详解,给所有曲解老子的人(一)

《老子》详解,给所有曲解老子的人(一)

作者: 古原青草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22:19 被阅读42次

公告:本文从本ID新浪博客搬过来,非抄袭。

在儒家的“天、地、人”的结构中,成就了孔子成就“圣人之道”的志向。《论语》中也有“道”,是人的成就,其中没有任何“先验”的内容。而缠中说禅在回复中提到: “缠中说禅2006-11-07 16:19:24 [举报][匿名] 单单 2006-11-07 14:42:47 在楼主看来,老子的“道”是先验之道还是现实之道的?请赐教 -------------披着先验之道外衣的现实之道,但后世的人都只看到了外衣。老子,以后也会讲的。题目一样《老子》详解:给所有曲解老子的人” 从这字里行间,以及《老子》的全文,不难看出,理解这《老子》,也须从这“天、地、人”的结构出发,不然到后面都是胡解。离开了“天、地、人”的结构,也就是去掉了人在其中的位置,《老子》就只能是先验的所谓天地之道了。于是,从缠中说禅的角度理解《老子》从这里开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首先,这“道”是否是人进行描绘,分析后提炼出的“道”,在这里是很关键的。自然的变化规律,也就是“道”在人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例如,恐龙存在时期的“道”。人的出现不是产生“道”,而是这“道”在人的参与下变化发展。这和先验之“道”根本是不同的。因此,前半句可以解为:何为道?可以言说并以之为“道”的规律,是人进行描绘的“道”,受到观测者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自然万化之“道”。后半句自然也就可以解为:何为名?“名”都是人命名的,并不是事物本该有“名”。

第二句有一个倒装,正常的次序是“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有名”。前半句意思为始有天地之时,人并不存在,也就不会有人参与的命名。第二句,老子将人的地位定位“万物之母”,为什么呢?因为自人出现之后,万物运行的位次是按照人的位次而定,用《论语》里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意思。也就是所,人选择了其中的位次而定,万物依照人已定的位次来对照确认他们各自的位次。因此,这句就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始之时,无人命名,也无需命名;自从有了人,作为万物之母的地位而存在,才有了各种的命名。而这些命名实际定下了人的“万物之母”的位次,并让万物参照人的位次而命名,得到他们相对于人的各个位次。

第三句显然是在第二句的基础上,也就是参照人的“万物之母”的位次之上才可理解。讲省略的“人”补上,就是“故人常无欲,以观其妙;人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在这之中,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因此人对事情结果没有什么偏好时,也就是不被该业力牵引时,主要精力都在洞悉事物的奥妙上,人对事情结果有偏好时,被该业力牵引时,主要精力都在研究事物的缠缚的关系上。

第四句实际是第三句的总结,是对第三句的两个状态的言说,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两部分,作为人探求事物的两种状态而言,并没有什么分别,但是从人的偏好而命名的角度而言是不同的,实际这句是“出同而名异”的倒装。“同谓之玄”,就好理解了,就是讲述同一件事,由于不同的分辨而带来的不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实际上是说“众妙之门为玄之又玄”,就是说“诸多的奥妙都可以分为两个及以上的‘同谓之玄’”。于是,老子就成了“二分法”的开山鼻祖。

直译:什么是“道”?可以言说并以之为“道”的规律,是人进行描绘的“道”,受到观测者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自然万化之“道”。什么是“名”? “名”都是人命名的,并不是事物本该有“名”。 有天地之时,人并不存在,也就不会有人参与的命名;自从有了人,作为万物之母的地位而存在,才有了各种的命名。 人对事情结果没有什么偏好时,也就是不被该业力牵引时,主要精力都在洞悉事物的奥妙上,人对事情结果有偏好时,被该业力牵引时,主要精力都在研究事物的缠缚的关系上。 前面所说的这两者,讲述同一件事,由于不同的分辨而带来的不同。是同一事物带来的不同变化。诸多的奥妙都可以分为两个及以上的“同谓之玄”。

评说:老子与孔子一样,都是在“天、地、人”的结构下构建其体系。老子并没有否定人的存在而提出先验的理论。恰恰相反,老子所说的“众妙”,是人参与事物变化的不同“位次”造成的,而这,显然支持老子的思想是现世之道,而非先验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详解,给所有曲解老子的人(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zq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