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读了《陈丕显之子忆江青》《焦虑焦虑就习惯了》随之,浮现出了一大堆的问题,
能力是什么?
能力本身是什么?
“能”?还是“不能”?
“能”的某种表现就是意愿与行为、行动的统一。意愿可以通过行为得到实现。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知识就是力量,特别是思维知识,存在于想法之中的知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己的意愿,具有了自己的努力目标的时候,在思想方法具备的情况下,你就能一点一点的向目标接近,就能有序推进,因为能看到相关的内容与情况,具有方向方法方式的整合能力。
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已不是问题。
成功,
是由持续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铸就的。
问题是你能坚持吗?
问题是这每天坚持的内容并不高深,但你能想到吗?能确切的知道自已每时,当下手头上最紧要要完成的是什么吗?
问题是一旦发生不轻松、不顺利,一有问题出现,能很快辨别是发生了什么阻碍吗?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化解解决吗?
多么,
多么的希望生活能充实、平和,风轻云淡,行云流水,
那么,
怎么才能别干那一发不可收拾的事?
怎么才能不让自己被情绪支配?干出傻事、蠢事、一厢情愿的事、想当然的事、让人心痛,导致伤害的事?
怎么才能“一有问题”就能察觉,就能停下来,让自己心里能平静下来,找个时间好好的理一理,搞透彻,使自己向有利、合理、正确的方向迈进,行进?
是的,
在生活常态中该想到的想到了,就有力量了,问题就化解了。
每天人们都会忙碌于大量的日常具体事务,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这具体事务中将会出现一项新内容,是关于能力的。
这就是——
静下心来,看看在能力上是不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下功夫的地方,需要做点功课的地方?
审视一下自己在常态事务中,在某些环节,某些方面的掌握状况处于什么水准上?
再问一下:
“还有改善的可能?提升的可能吗?还有进步的余地吗?”
今天的生活与60年代,70年代相比,提高了许多,那么你能将生活照顾到什么水准?什么状态?
是切实的,在日常生活水准上有一个标准的保持?
在人际关系中,互相之间主观上了解的状态是怎样的?处于一种只是被动于感受、印象、好感?还是互相能进行平等有质感的交流沟通?明白彼此的意愿,想法、考虑、心理,处境、感受、情绪…
子女能力发展上正处于哪个阶段…
在单位的某些事情上,有明确的意见?还是从不发表意见,自己也形不成意见整天晕晕乎乎跟着混,只是跟着大家按要求进行工作?
能力,就是你的主观上有知识了。
说起来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你明白了,懂了,掌握了,知道了。
那么,“想不到”的问题怎么解决?
那种对于自己不轻松的状态都没有自觉到,没有觉察到的能力状况,是否还有改进的希望?
那种心有余,力不足,长期处于困境,极为敏感,听不进意见的能力阶段,如何才能产生出——“让自己平静下来,看看这是发生了什么问题”的力量?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不如意之中,如果要求他面对能力,那是一个很无助,很痛苦的事情。要求一个人对于自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能力状况做出改变,那岂不是异想天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很难,很难,很难,特别是根本不知自己在干什么?在做什么?在说什么的情况下,特别是对自己毫无了解,还自我感觉甚好的情况下。
人们说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既然知道自己还有努力的空间,为什么不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自知者明,自知之路只能自己开启。可是现实很严峻,往往能够开启自知之路的人,是被迫为所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有心向上,有心成长,有心进步,那就让自己静下心来,放慢速度慢下来,尽可能的慢下来,从认识自己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