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与兰林小主一路同行第7期书评影评成长营
《曾国藩传》: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曾国藩传》: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作者: 唐修竹 | 来源:发表于2022-10-07 12:25 被阅读0次

    晚清史上有这么一个人。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中兴四大名臣”,他都是毫无争议的榜首。

    有清一代,谥号为“文正”的大臣仅有八位,他名列其中。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他一人 ”。

    蒋中正说:“其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同级别最差,却能在复杂时代变局中脱颖而出,成就最大。

    他也是一个有充满争议的人,百姓们叫他“曾剃头”,”卖国贼“,范文澜说他是“汉奸刽子手”。

    正如梁启超所说,“惟庸人无咎无誉”。

    历史上能被骂或者能被夸的人,那都不是凡人。

    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可以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曾国藩铜像

    时至今日,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解读俨然为了一门“显学”,世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籍铺天盖地。

    可百分之九十都是“成功学”那一类,什么“曾国藩发迹史”“成功绝学”“做官与做人”......成功虽然没有什么不好,无乃太单调乎?

    剩下那百分之十也只是对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的复原,一样不免有枯燥乏味之处。

    张宏杰的这本《曾国藩传》,侧重呈现了曾国藩个人心路历程,在他重要的人生节点付诸了更多的笔墨,而不是均衡叙述。

    让读者花不太长的时间,就能完成对曾国藩一生功名事业和心路历程的了解,更深刻地观摩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曾国藩传》张宏杰著


    少时曾许凌云志

    孔子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不是“独立”的意思,而是“立志”的意思。

    少年时期曾国藩的志向,和每一个寒门出生的读书人一样,那就是四个字“升官发财”。

    那是什么时候曾国藩志向发生了变化呢?

    在他正式进入翰林院任职之后。

    曾国藩以前是非常自卑的,因为他县学考了七次。

    可二十八岁中进士后,曾国藩膨胀了,言行举止已经露出飘飘然之态。

    而在他正式入职翰林院后,他认识了很多精英中的精英。

    他们的学者风范和大儒本色都让曾国藩自惭形秽。

    这种刺激让曾国藩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于是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

    他在日记中这些写道: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那他又是如何学做圣人,中间又遇到了哪些挫折?最后是否成功了呢?

    都在书里了。

    曾国藩的偶像


    湘军当世第一流

    要做圣人,就要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立德和立言可以慢慢立,可立功的机会却是可遇不可求。

    咸丰元年(1851年),机会来了。

    一个叫洪秀全的年轻人,经历了数次科举落榜后,决定放下手中的笔,扛起了造反的旗。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开始了,大清的八旗绿营兵勇不堪一击,走投无路的义军所向披靡。

    原本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可问题来了,救苍生要人啊,八旗绿营都靠不住,拿什么救?

    曾国藩智慧的火花一闪现,自己打造一只不一样的军队——湘军。

    这只部队,逐渐成为了成为了清廷对抗和击败太平军的核心力量。

    甚至可以说开创了近代军阀模式的先河,很多理论现代军队还在沿用。

    至于湘军为什么牛气,曾国藩又进行了怎样的构思和创新?

    都在书里了。

    湘军

    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湘军,曾国藩建功立业就如同探囊取物了。

    从咸丰三年(1853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三年(1864年)攻克金陵,整整十二年。

    与太平军、地方官员、朝廷中枢的多方博弈让曾国藩精疲力尽。

    他失去了曾国华、曾国葆两个亲兄弟,也亲手把数万名湘籍老乡送入鬼门关。

    自己三次自杀,数度濒危,承受超过普通人耐受极限十倍百倍的艰巨,才换来这一张捷报。

    可这张捷报也沾满了无数湘军、太平军将士和无辜百姓鲜血。

    据不完全统计,在曾国藩或暗示或明示下,湘军进行了至少三次屠城。

    而且作为汉臣,他亲自镇压了同为汉人领导的起义运动。

    这也是曾国藩被后世称作汉奸的重要原因?

    那张宏杰又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呢?

    后世骂曾国藩为“汉奸”,主要原因是他对大清王朝的忠诚。他以汉人身份,镇压了反清起义。 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有清一代的所有汉族大臣都可以被称为“汉奸”,包括林则徐。别忘了,林则徐正是死在前往广西镇压起义的路上。

    而张宏杰对待曾国藩屠城的举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以理解,但不认同”。

    可为什么以做圣人为志向曾国藩,一出山就杀人如麻了呢?

    他难道不知道这样会引来非议,留下骂名吗?

    张宏杰对此也从曾国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详细描述了曾国藩的行为动机和心路历程。

    都在书里了。

    金陵攻坚战

    殚精竭虑办洋务

    太平天国的平定,并没有让曾国藩放松下来。

    因为在曾国藩看来,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里面,而是在外头——洋人。

    曾国藩的国际观最初和绝大多数帝国官僚并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天朝高高在上,外夷自应该俯首称臣。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育,曾国藩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他认识到“师夷智”不能停留在购买使用西式武器阶段,而是必须深入研究西式武器背后的秘密。

    所以他才开创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在他的影响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先后开始兴办洋务,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洋务第一人。

    除了这点,张宏杰还提到了曾国藩几个在当时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其中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曾国藩提倡要把外国人当人。

    也就是说对待洋人不能当猴甩,也应该讲诚信,签订了条约就要执行。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起来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清不履行条约,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手握强大武器的敌人,后果有点儿严重。

    这种观念在当时可以说是很超前的,很容易就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那曾国藩还有什么超前的外交理念,他对推动中国近代化产业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都在书里了。

    安庆内军械所

    名毁津门终迟暮

    要说“卖国贼”这顶帽子,曾国藩戴得最大的一顶是“天津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获得了在天津传教的权力。

    不少地痞流氓在教会的庇护下胡作非为,这导致天津本地士绅和教会的矛盾日益加深。

    此时一个叫武兰珍的人贩子的被捕彻底点燃了这个煤气罐。

    武兰珍被捕后,为了逃脱制裁,开始攀咬自己是受教会指示。

    愤怒的群众直接杀到了教堂,打砸抢烧,见洋人就杀,最后死了十几个洋人。

    洋人们直接就把军舰开到了大沽口,清廷震动。

    曾国藩当时是直隶总督,在他辖区发生这样的事情,自然要来善后。

    可卷入此案的后果很严重!

    张宏杰对此是这样评价的:

    南宋以后,凡主战者在历史上都得美名,主和者都得骂名。
    所以鸦片战争以来,凡是涉及夷务的人,大多数都落不到好下场好名声。

    如果处理不当发生战争,大清肯定战败,随后又是一波各地赔款。

    如果为了避免战争进行妥协,就会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正如当年明月所说,“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尽管曾国藩小心翼翼的去处理此事,最后还是落得了个“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下场。

    全国舆论哗然,甚至掀起了一股“倒曾的热潮”,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而他又是如何处理这件颇为棘手的教案的呢?

    他的初衷是什么,结局为什么朝着不受控制的方向去发展了呢?

    都在书里了。

    天津教案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能列出书中写的精彩的几个重大事件。

    张宏杰这本《曾国藩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曾国藩。

    感受到了从“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壮志满怀到“秋风宝剑孤臣泪”的无奈落寞。

    也让我们深刻明白了什么叫“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普通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场不断自我突破的修行。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那就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了。

    正如《易经》中所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影评变现营 第5篇  3014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yv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