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是回听的。
回听也有回听的好处,在某个地方想要多听,就反复播放一下。还可以选择先浏览PPT,在你觉得有意思的PPT处停留。当然,还是需要你按部就班听完整个分享,了解这次分享的“结构”后,你再将那些对你有启发的地方多听几下,ok!
【时间】2月25日
【主题】语言“美起来”的4种技巧
【框架】
1.语言存在的不足
平庸:空话连篇,脱离实际
贫乏:有骨无肉,味同爵蜡
陈旧:照搬照抄,缺乏新意
繁琐:东拉西扯,缺乏逻辑
浮浅:隔靴搔痒,不看本质
浓艳: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得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要太油腻
2)语言不美的原因
阅读学习少,自身综合素养需提高
不善于向老百姓学习
没有刻意练习,缺乏写作
没有讲自己的话,不是力求解决问题
3)锤炼语言的路径和技巧
路径:从思想境界中来、从文化素养中来、从阅历中来、从个人习惯和爱好中来
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区、明确的目的、不断反馈、长期专注
锤炼语言的技巧:古今、中外、正反、上下、长短、雅俗
肖川: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可以有一些打磨得很工整很典雅的句子,但不可太多。
4)警惕6种病态语言
套话:哪里都能用的万能语言,固定搭配,张口就来
正确的废话:绝对正确,没有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网络脏语言
满口金句:鸡汤成了砒霜(你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战斗式文风:杀气腾腾
最美、最帅、最牛:极端主义,非此即彼
(若看问题不透彻,读一些理论性文章)
【回应】
关于白落梅的“五台圣地”片段,其实是可以用柳袁照校长的方法,将片段里的“五台山”换成“少林寺”啊,换成“云顶山”啊,都是很适合的。这样的文字就是“装饰”过度,没有“自我”。
看到郝院长如此分享,我赶紧回忆了一下,我的文章里,是不是也有这种“千人一面”呢?也许是因为自己所写,暂时还没有发现问题。因为我的笔触,怎么都不及白落梅的有文采。
那么我在写文时,在语言上会注意什么呢?
一是会有一些“甜言”,让文章看起来有文采一些。这里的甜言是指短句居多,重复用一些意思相近的词,构成小排比的气势,将那个场景进行最大程度的渲染。也许这是所谓的正确的废话,形容词当道,当然,这得有个度。比如:
“日子滑进九月,秋天的况味浓了起来。
凉晨,凉夜,舒体,舒心,尤其是铺满眼目的那片金黄给我们添了几分雀跃。”
“最愿看到清凉的天,人的心是快活的、欢喜的、明媚的,更多的是淡定、平和和从容,那些烦心事、伤心事、闹心事、劳心事、操心事通通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现在读来,感觉真的好啰嗦,不就是表达一个喜欢清凉的天吗?犯得上如此矫情吗?
每次听语文老师上课,辨析两个句子的优劣时,我们总是会给出一些“技法”:倾向于更具体,更深入,更形象,更合适。可我这感性的人,通常都觉得这些句子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全在于当时的心境感受吧。
如果我的这些“甜言”能够有一定的深度,不是简单的罗列,或许会更好。
二是会有一些“妙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也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就是一些语言包袱,或者语言拐点。比如:
“估计这场疫情让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比惧怕某种生物,那种生物有个非常高大上的寓意,它的名字叫做——龙。因为这样疫情,老师们每天都在接“龙”,要么是自己接,要么是让别人接,还要接得和和气气准点接完人人都接。”
“音乐组的暖场,总是很high。舞动、跳跃、旋转,跟着音乐的节奏,让每一个细胞都说话。”
“饭桌上,他们喝的自家酿的药酒,棕色,用脉动瓶装着,很不起眼,但这瓶‘脉动’,真的可以让他们随时‘脉动’回来又‘脉动’回去,因为那酒劲自然很不一般。”
三是会有一些固定的“连接词”。一般来说,我的文章里这些词语一定是要出现一次的——其实、不过、当然、或许、可是、所以等。每次敲下这当中的其中一个的时候,我想写的东西又多了一个层面。这个写文习惯是我一年前发现的,也刻意去研究大家们写的文章,发现他们的文章里很少有这样的词语。
我尝试在改变,但一直还是在坚持。
“活过、爱过、写过”,据说这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但我们“怎样活、怎样爱、怎样写”都需要研究研究。
继续回头审视我的“回应”部分的文字,一定有些繁琐或浮浅,慢慢通过“刻意练习”去修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