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版野史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作者: 夜雨一江_20fc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07:14 被阅读99次

      《香妃——中国的蒙娜丽莎》

—一一个乾隆到死也没有征服的绝代佳人

                    作者:夜雨一江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也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蒙娜丽莎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她的真伪之谜,微笑之谜,死因之谜,遗骸之谜,都是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在中国,也有一个女子,她的经历和故事与西方的蒙娜丽莎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的容貌,姚的身世,她的画像,还有她的死因和葬地,也是那么众说纷纭。

      她就是香妃,一个让大清风流皇帝乾隆到死也没有征服的绝代佳人。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据清史记载: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

      香妃的故事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

      公元1734年9月15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在未入清宫之前被人称为伊帕尔汗。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图尔都。

      新疆有位“香女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传进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神乎其神的传说,绘声绘色的描摹,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乾隆帝是一位风流天子,后宫中美女如云。但是,“香女子”的神奇,仍然让他心猿意马。可是,回部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要将一位异族女子弄进宫来,也非易事。况且,回部近年来与中原多有冲突,关系并不和睦。据可靠情报,回部的上层有再次发动叛乱的种种迹象,如果因为一个女子而给叛乱分子以口实,那岂不让天下臣民耻笑?

      公元1758年,回部的上层人物终于按捺不 住,发动了分裂中央的叛乱。叛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战火就是命令。乾隆朝廷派将军兆惠统帅大军入疆平叛。临行之时,乾隆帝特意为兆惠将军送行,除指示平叛方略外,暗地里叮嘱他要特别留意“香女子”。

      叛乱头目之一名叫霍集占,当时是南疆伊斯兰教小和卓木(和卓木即圣裔、伊斯兰教首领之一)。他和其兄大和卓木策动了武装叛乱。芳名远播的“香女子”,就是霍集王宫中一名得宠的王妃。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清朝的兆惠将军,率军经过一番苦战,将叛军击溃。霍集占于是带着他的王妃“香女子”到处躲藏。但是,最后还是被打败,霍集占被清军所杀,“香女子”也就落入了清军之手。

      据说,有两名清军将领见香女子生得眉目妖娆,体态迷人,身有异香,便决意收留做自己的小妾。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争执得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最后找到将军兆惠,准备让兆惠决定她最后的归宿。

      将军兆惠一见也惊慕不已,当得知她就是回部名声赫赫的“香女子”之后,皇上临走时的嘱咐重又回荡在脑海。他强压住自己的欲念,对二位下属道:“二位不要争了,这个女人身上有异香,看来不是一般的人物,你我都是凡品,不配享受这样的仙果。这样大富大贵的人,只有我们的皇上才有这样的福气,我看就把她孝敬给咱们的皇帝吧,到时皇上一高兴,还怕没有我们的好处。”两名将领想到未来的好处,也不争了,表示同意。于是,兆惠派员护送“香女子”进京。一路上所过州县都以接待皇妃的礼仪迎送。

      当乾隆皇帝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儿之后,兴奋异常,在他的帝眼里,香妃是天外来客,是异域珍宝。她身上特有的香气,更是人间奇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等到她站在自己的面前时,见惯了天下美色的皇帝,也禁不住怦然心动。她带着天山的秀色,带着异城的风情,亭亭玉立,似天山上盛开的雪莲,又如草原上怒放的野花,端庄高贵而又娇艳无华。从她身上飘来的阵阵香气,如平静海面上的涟漪,细碎而又柔和;又如辽阔草原上的牧歌,昂扬而又悠长。那迷人的香味,扣动着心弦,击打着欲望,摇晃在人们的心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走近之时,便有一种香泽扑入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

      等到香妃见驾口称,愿皇上圣寿无疆之时,那一片娇音,似黄莺百啭,嘤嘤成韵,如乳燕清音,呖呖可听。乾隆帝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眼前的美人,脑海里却在搜寻着形容她美丽的词句。乾隆帝知道,对于美的标准各朝各代都不相同,汉代以瘦为美,唐代以丰满为美,因此有了“燕瘦环肥”的说法。尽管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勾画出一个理想中的美女形象:“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松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若含贝。”可没有一句点到了美人的香味,不免有点缺憾。眼前的美人,又该怎样形容呢?乾隆帝一时也找不着好词佳句,正自沉吟。

      香妃见乾隆帝好久不语,忍不住抬头看了乾隆帝一眼,迅疾又低头不语。这无意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把本就迷糊的乾隆帝弄得更是心猿意马。乾隆帝不由得对她心生十分怜爱,恨不能朝夕相伴,通宵歌舞。

      不久,这位已27岁的女子,被迫接受了“妃子”的封号,但她却死活不肯顺从乾隆帝的召幸。艳如桃李、美若雪莲的香妃,自始至终,对乾隆帝冷若冰霜,拒之千里。香妃本想一死了之,无奈左右监视她的人寸步不离,无隙可乘,所以只能以泪洗面。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乾隆帝对香妃的不顺从,很是感到不可理解,也很是恼怒,这可是自打做皇帝以来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依做皇帝的威风,他真想严惩她一下,然后用手中的权威达到目的。但是,想到感情上的事,是不能用权威的,只能靠感化,他又压下了火气。他本有怜香惜玉的雅量,更兼欲用自己的魅力去征服一个女人,以显示除皇权之外的魅力。所以,乾隆帝便决定用自己的投入去唤醒一个女人内心的情感,因为,只有那样达到的目的,才有滋味,才有尊严。

      为讨香妃的欢心,乾隆帝下旨,香妃在宫中可以穿着本民族服装。为尊重她的民族风俗习惯,宫内专为她配备了回族厨师。为了不让她在后宫有孤独感,乾隆帝特在西宛建造一座宝月楼,供其居住。乾隆帝还亲自题写楼名。取名“宝月楼”,就意在赞美香妃,将她比作月宫中的仙子,人间的嫦娥。楼内,绘有工笔画的回部风光;楼外,隔长安街而建回民小区,命名为“回子营”。小区内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让内附的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在楼内等处服侍的宫女、太监装扮都如回民。香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乾隆帝此举是想让香妃寂寞时遥望瞻礼,以解思乡之情。

      没事的时候,乾隆帝爱去宝月楼。在宝月楼,乾隆帝听香妃弹琴,看香妃舞蹈。有时,乾隆帝自己也显显才艺,以博香妃一笑,内心则想让香妃心生景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乾隆帝又亲临宝月楼。这一次,乾隆帝诗兴大发,赋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诗以嫦娥比拟香妃,表现其不俗之容。r>又有一次,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新年,乾隆帝再次亲临,赋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帝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宝月楼凝结着乾隆帝对香妃的情感,同时也希望营造出来的西域风光、西域风情能消磨香妃对家乡的思念,对故人的怀思,从而最终达到让其顺从的目的。

      乾隆帝知道香妃爱清净,每天必沐浴。于是,专为香妃建造了一间土耳其式的浴室。沐浴之时,室内热气腾腾,清香流动。为她服侍的宫女,都惊叹香妃的美丽,深潭似的大眼睛,睫眉晕黛,亮丽夺人,俊俏的鼻子,轮廊好看极了;那时隐时现的粉腮上的两个小酒窝,令人未饮先醉;红唇小巧而饱满;颈白而长,肩圆而正,背厚而平,身上洁白如玉,不痔不疡,无半点黑子创陷之病;乌发编成的无数条细辫,垂披在光亮的肩上、身上,似瀑布飞泻;身材丰满而窈窕。可惜,乾隆帝还没有看到这一切呢!

      乾隆这番良苦的用心,香妃还是无动于衷,从不领情。来自异乡的她,依赖带着西域的骠悍与野性,性格刚烈,誓死不从乾隆帝。不仅如此,她还时刻身藏刃,表示不屈的决心。楼外的马嘶,常让她凄凉;楼外的乡音,也常引她落泪。有一次,香妃从衣袖中拿出明晃晃的小刀,对其随从道:“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听者个个大惊失色。

      这话慢慢便传入了乾隆帝的耳朵里。乾隆帝听后,哈哈大笑:“朕不相信香妃会忘恩负义到刺杀朕的程度!”乾隆帝仍对香妃一往情深。他通过各种方式,对香妃进行赏赐,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女人喜欢的小物件,都在恰当的时候,送到了香妃的手中。遇有外出巡游的机会,乾隆帝也让香妃随同前往。泰山的高峻,孔庙的深沉,围场的壮烈,盛京的繁华,都让香妃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但一想到西域的辽阔,一想到大漠的雄风,她又总是默默无语,双泪默流。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女无美丑,入宫见妒。乾隆帝对香妃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同时对香妃又是别样的宽容,其他嫔妃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她们不明白,一个再嫁的寡妇,一个异域的女人,有什么值得皇帝那般的痴迷。她们也搞不清楚,那个娘们,有什么绝招妙法,让皇帝对她如醉如痴。她们嫉妒,她们迷惑,她们便挖空心思要除掉香妃而后快。那些成天吃了饭没事做的女人,便不约而同地找到乾隆帝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进谗言,说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妖气,她用妖气迷住了皇帝。如果不加劝阻,将危害龙体圣安。

      皇太后觉得有道理,便亲自找到乾隆帝,对他从多方面进行劝戒,劝其疏远香妃。乾隆帝笑着说:“儿子问过香妃,她身上的香气不是什么妖气,是因她小时候经常吃一种花,经常洗一种花澡的缘故。”太后好奇地说:“问过她吗,是什么花?洗的什么花澡?”乾隆帝说:“据她自己讲,是一种铜杆杆生长银叶子的金花花。至于洗什么花澡,据儿臣推测,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美容秘方,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常用。方法就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采桃花阴干,研为细末,七月初七收鸡血调和,用以涂面擦身。据说能使人洁白如雪,光滑柔润,香气四溢。《神农本草经》就说过,桃花‘令人好颜色’。”

      太后又说道:“哪里有那种花?你拿来给我看看。”乾隆帝说道:“那种花生在香妃的家乡。”太后以为乾隆帝故意骗她,还是心存疑心。有好几次,太后都想找香妃当面问个究竟,但都让乾隆帝想着法给挡回去了。

      过不多时,香妃身怀藏刃的事,到底传入了皇太后的耳朵里去了。皇太后认为那对皇帝的安全是一种莫大的威胁,决定对香妃进行惩罚。

      公元1788年10月的一天,恰逢乾隆帝外出了,皇太后让人把香妃找来。进得后宫,香妃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劲。只见太后两边站着挂剑的武士,一个个杀气逼人。再看看皇太后,板着脸,一脸的严肃。请安过后,太后厉声问道:“伊帕尔汗,你可知罪?”香妃回答道:“启禀太后,臣妾何罪?”太后怒冲冲地说:“你把妖气带进宫中,扰乱了朝纲,罪不容诛!”香妃分辩道:“臣妾是人,何来妖气?”太后冷笑道:“你说你是人,那我问你,为何你身上有香气,我们怎么都没有?”香妃见问,一时语塞,那可是她想过无数次而没有想清楚的事情啊!太后见香妃没有回答,又问道:“你已经是皇帝的妃子了,为什么不接受皇帝的宠幸?这是身为妃子的态度吗?”香妃一听这话,心中一惊,知道今天是来者不善,想到自己几年来的辛酸,想到自己已作鬼魂的前夫,不禁泪下。“快说!”太后命令道。香妃见逼,索性把心一横,说道:“臣妾是已嫁之人,前夫是你们的罪人,已死在了你们的刀下。臣妾不想让皇上的圣体受污,所以不能奉召!”太后冷笑道:“分明是狡辩,自古以来,再嫁帝王之人还少吗?哪一个像你一样,三番五次地推托,分明是蔑视天朝!听说你还身藏利刃,是不是还想谋刺皇上,为前夫报仇?这样无夫无君之人,留着还有何用!来人,将这位反贼带下去,让她去见她的前夫吧!”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可怜香妃,此时进宫已是30多年了,想到故乡,想到亲人,她百感交集,没有丁点怯色,淡定从容接过那杯毒酒吞下,她很快便香销玉殒了。

      前些年,台湾女作家琼瑶拍了部电视剧《还珠格格》,剧中的香妃死时,是在一张红木雕花的床榻上合上双眼,其身体散发出的香气,引来了无数的蝴蝶联袂飞来,在半垂的纱帐中翩然起舞,仿佛是为她举行一场凄婉而又华丽的告别仪式。

        等到乾隆帝得到太后召见香妃的消息赶到后宫之时,一切都已不可挽回了,年届80岁的乾隆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有悖于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满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在惆怅百结之中,忽地茅塞顿开,香妃、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面生。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现瞻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迪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

       100多号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内,由此人们只记住丁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于是,大漠之中,有了一座香妃墓。

      从现在不多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乾隆宠爱香妃,大有唐明皇专宠杨贵妃之意。据说就是现在的新华门楼——谁能想到中南海的新华门楼就是当年的香妃楼。新华楼虽经过多次的修缮粉刷,但当年得月楼的格局结构没变,透过今人装饰的金碧辉煌,仍然能够欣赏到当年“香妃楼”的风采。为一妃修一个如此壮观秀丽的两层楼,可见香妃得宠之深。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香妃受宠专权、破坏朝纲的笔录,可见香妃是个本分的女人。

        这里,人们会联想起宋太祖赵匡胤灭蜀以后,也醉心迷恋蜀国国王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也是旧情不忘,旧爱难舍。赵匡胤迷茫于既得意于武功又失望于爱情的纠葛之中。他问花蕊夫人,你既钟情于孟昶却为什么会到我身边呢?花蕊夫人一时难言,怨也深,恨也深,情也深,爱也深,留下了一首震撼人心的短诗:

      君王城上树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香妃没有像花蕊夫人一样留下诗篇,但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与花蕊夫人是相通的。

      也有人说,香妃何愁何怨?自己作过他人之妃,作为大清王朝的一代君主,美女佳人如云,有证可查的就有40多位妃子,能那么执意爱恋自己,应感到满意了。还有人说,乾隆为讨好香妃所做的一切,可谓用心良苦,一个皇皇大清的帝王,面对这位无法征服的女子,不知会作如何感慨?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依我看,这一点也不奇怪,柔弱和柔顺不是女人的专利,同样,威权和威望也不是皇族圣经。“攻城易,攻心难”,这是古训也。香妃的美,具有残酷的血性和殊死的坚贞,其香才显得弥久宝贵。而乾隆的柔,具有征服的傲慢和自信的恩宠,其柔也就难以收效。

      但是,不管怎么说,乾隆和香妃共同生活了30多年,虽然没有同床,却各有异梦,他俩共同演绎的这出人间的悲剧,留给后人的启示却是很深的。

      2011,1,11日于上海绿城

相关文章

  • 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香妃——中国的蒙娜丽莎》 —一一个乾隆到死也没有征服的绝代佳人 作者:夜雨一江 ...

  • 看《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是作者史学论著的一个大集,这一本《吕思勉读史札记》是后人根据吕思勉先生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

  • 姐姐:你的名字,不能忘——刺客聂政故事

    上期“迁都不是搬家,莫任性——读史札记(十一)变法时代(伍)魏霸中原”,为大家着重讲述了魏国称霸时期的中国要事,魏...

  • 读书札记5

    读杨奎松《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初次看此书立即被题目吸引,我们经常所说的“开卷有益”怎么被杨奎...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商殃入秦后的一系列故事,本文只以商殃“立木为信”为引,重点解读司马光对这件事的点评。 商殃...

  • 读史札记

    商殃之死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其中名士赵良和商殃的一段对话堪称经典,也代表了两位司马先生对商殃一生的...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讲得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卫侯的一次对话。 子思对卫侯说:“苟变这个人是个人才,可以...

  • 读史札记

    余幼嗜读书,凡力之所及,必求而读之,惜乎家贫,未尝一快。又乏名师指点,甜咸杂进,漫无头绪。及长,嗜书如旧,生...

  • 读史札记

    经由此专题研讨,亦应点出一个向为人隐讳的史实。整体而言,战前十年中国的经济、财政与金融等进程,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就...

  • 读史札记

    顾颉刚先生认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抛开这费心力的学术之辨,在清寒的光影里,随意翻翻《史记》,权当按图索骥图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札记:《香妃一一一中国的蒙娜丽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xi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