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轰轰烈烈的“双十一”,又在一个个傲人的数字中落下了帷幕。接下来,应该就是漫天的包裹在大江南北长途奔袭的壮观景象了。
我不是一个电商从业人员,也不是上游供应商从业人员,而且今年连一个普通的消费者的角色也没有参与。所以,貌似是一场与我毫无关系的“运动”。但是,正是这场与我毫无关联的全民狂欢,却在第十个年头,让我有种不自觉的嫌弃感。
自从十年前那次有意无意的造节开始,阿里巴巴一路狂奔,硬是将一个本来是自嘲的光棍节打造成了一场事关数亿人、涉及到零售各个链条、催生了一个电商产业的全民狂欢。每年的这个时候,几秒钟可以打破上次的记录,仿佛成了一种好奇和期待。而且,每年的数字都很漂亮,每年的这个夜,也就成了一次绝不亚于春节的不眠夜。
双十一,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人民币的转移游戏。参与之众、涉及之广、影响之大,与日俱增。且不说网上的各种陶侃,敷着面膜熬夜的电商工作人员,期待零点钟声响起秒清购物车的消费者们,夜以继日分拣包裹的快递小哥和机器人们,还有一场不咸不淡的晚会。可是,总还有一些人或有意或无意地想要避开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只想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来安慰自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只是,哪怕这种清净,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奢侈。
我最大的感觉不是满大街飘红的“双十一”海报,尽管线下店铺也都纷纷投入这个源自互联网线上的造势活动。我以为只要保持宅,就可以避免这种折腾。可是,每次打开电脑的时候,任何一个网页都会跳出十分醒目的“双十一”广告,哪怕你只是想要打开Office之类的办公软件,也会遭受这种广告的突然侵袭。
在言必及剁手的时代,似乎不谈论一下自己的购买心得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果这些还可以避免的话,那么针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又该如何躲避呢。或许,唯一的结果就是避之而不及吧。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下,一个消费狂欢节日持续高速增长了十年,其实也不算是奇怪。只不过,在连续增长了十年之后,普通消费者的热情似乎并将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而且,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新中产阶级消费群体逐渐崛起的当下,为何“双十一”的消费狂欢还在持续,甚至在拼多多炙手可热的时候,“消费降级”的说法也开始甚嚣尘上。
我无意将“双十一”与劣质、低价等词汇关联起来,只是想说明在纷繁复杂的营销手段背后,降价的同时是否保证了不降质。随着“双十一”活动的持续进行,阿里本身近几年也将关注点从消费数字增长逐渐转变为了对消费模式和消费质量的重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双十一”从幼稚开始向成熟转变的标志呢。我想还为时过早。
我不知道这场消费狂欢在十年间的持续奔跑,是否已经走了模样、变了初心。只是觉得,至少在今年,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我。虽然我以个人的视角来评判这场涉及数亿人、规模达数千亿元的消费,难免有失偏颇,甚至还会有种蚍蜉撼树的微不足道感。但是于我本人来说,这种影响却是显而易见、切身体会的。
每个人对快乐和幸福感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人以购物车中的数据折扣为参考量,有人以自己的时间精力为参考量,有人以简单的愉悦程度为参考量。所以,在这场活动中,自然而然每个人所获得的收获是完全不同的。
当我在此抱怨的同时,可能有许多人正津津乐道于自己在那个零点又通过多少折扣获得了怎样的优惠,可能有许多人在这几天的冷静中突然回过神来觉得没必要为了某些东西而浪费了如此多的精力,可能有许多人正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与各个客服展开一系列的沟通以便退掉零点那一刻的冲动。
无意夸大或者缩小“双十一”对居民消费指数的贡献,只是一种健康的社会,至少在消费情绪上应该逐渐变得理性。但是,无数的经济学家们一次次证实了,人们本质上就是感性动物,特别是在消费行为上,所以又何来的理性可言呢。
那么至于这次狂欢是否已经变样,似乎也无所谓了,对于我个人所造成的影响,我想最好的方式是下次可以做好预警机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