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语言的艺术”该下岗了

作者: 喜欢撰稿的老兵 | 来源:发表于2022-08-16 09:29 被阅读0次

    文/高  旗

            在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今天,物质文明的繁荣和昌盛,更加促进了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创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让大众有目共睹的,在过去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某些不可或缺的服务行业及职能岗位,已经彻底的退出或消失了。

            比如,通信服务行业中的拍电报、写信件等业务不见了;市区里星罗棋布的电话亭子不见了;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不见了……至于某些特殊的行业和岗位的撤销或更新,更是让人们觉得那仅仅是昙花一现的事儿了。

            这就是时代前进,所产生出来的日新月异或推陈出新的变化。

            带着“触类旁通”的思维,在此侧重谈一下,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发现有一个很老旧的文艺表演的形式,不仅“顽固”的存在着 ,而且还在人为地“强词夺理”的谋求其“生存空间”。我个人认为,根据当下文化娱乐和新传媒的发展趋势,此种文艺表演的形式,已经落后于大时代,应该像公交车上的售票员那样,退出岗位吧。

            曾经在明清时期,在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天津劝业场等繁华地段,出现了街头撂地的卖艺人,如耍猴、变戏法(小魔术)、杂耍(杂技)、练家子(武术功夫)、唱小曲(卖唱)等街头表演形式,这些“从业人员”,完全是靠观众自愿“打赏”钱财,来谋生活的。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还有一个街头上的表演形式,那就是“逗嘴”。这种表演形式多以两个人表演为主,也有一人、三人或多人的。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全仗着表演者要有“嘴上功夫”,再加上一些诙谐滑稽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经常引起围观者哈哈一笑。时间一长,这种靠耍嘴皮子加上出洋相搞怪的街头表演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相声”。

            这些在街头说“相声”来讨口饭吃的表演者,大多数是干不了体力活,即肩不能挑、背不能扛的人。他们唯独的“功夫”是耍嘴皮子。时间一长,他们研创了一些“基本功” —— 名曰“贯口”。从业者只要把“贯口”一招儿练得滚瓜烂熟喽,就能在这一行当里可有立足之地。

            但是,“玩相声”这碗饭看似不动体力、不练筋骨,可必须有“耍嘴皮子”的天赋才行,同时还必须“脸皮厚”的精神,这样才能在表演上放得开而张驰自如。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谁要是想“吃这碗饭”,首先要去拜师学艺,而且必须选择“有名气的大师”,这才算“师出有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拜师学艺”、拉大旗做虎皮的习俗,从旧社会一直沿袭到现在。

            可是到了今天,明眼人都会看出来,这一靠“说相声”吃饭的行当,已经到了“日落西山”的地步。媒体上众多新颖的娱乐形式的涌现,让观众喜闻乐见和目不暇接,谁还去欣赏“老掉牙”的相声呢?

            面对相声行业的衰败和颓废的趋势,他们的业内人士实在于心不忍,竭力呼吁“拯救”和“传承”。

            时代的潮流在大浪淘沙。推陈出新的体现,不光在科技上,在艺术上也是如此。比如,近些年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上的小品节目,其表演形式,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相声干不过小品”,这话最先是由相声界人士发出的无奈哀叹。

            凭心而论,以当今大众的欣赏水准,谁会放着“没病走两步”、“海燕啊,长点儿心吧”、“我骄傲”等让人捧腹大笑的小品不看,而去听“卖布”、“喇嘛和塔嘛”、“八百标兵奔北坡”或“报菜名”等老掉渣的、俗不可耐的相声段子呢?

            尤其是使人反感之极、厌恶透顶、帮派习气的“拜师行规”,让现代人觉得,这种所谓的“艺术传承”,是多么的庸俗愚昧和腐朽不堪!

            “这个行当早已吃不开了”,已经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就连那些“德高望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们,有几个还在说相声?还不是靠自己的“老熟脸”,跑到电影、电视剧的剧组里客串角色,甚至去做虚假广告的代言人,去捞点外快吗?

            一句话,在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过时老旧的艺术形式,已经彻底的不适应受众的需要了。

            我认为,当年全球畅销的黑白和彩色的胶卷,因数码相机的出现,已经永远的退出它生存了百多年的历史空间,而我们的相声,这一老掉牙的“语言的艺术”,是不是也该下岗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种“语言的艺术”该下岗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er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