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
- 自我表露
- 孤独
- 自尊
- 独处
(本篇包含“评价:“独处”)
独处
如果一个你的同事娜奥米常常独自一人吃午餐,常常独自一人在附近散步,如果朋友邀请聚会即使没有什么别的事情,他也常常婉言谢绝。令人惊奇的是,认识他的大多数人都说他是个热情、有魅力的人,而且他很受朋友同事欢迎,同事和朋友们也都很喜欢他。不过与大多数人相比,他的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度过的。
人格心理学家会怎样评价娜奥米呢?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快乐的最重要来源,那么,为什么有人经常放弃社交机会呢?从前面几章的内容,你可能会得到一些解释。也许他是一个内向的人(第十章生物学流派研究),也许他有社交焦虑(第八章特质流派),也许他是卡伦·霍妮所称的“脱离人群”的神经症类型(第五章新佛洛依德主义),也可以用本章前面我们对孤独的研究做解释(笔者注:他对社交有消极预期和社交技能缺乏)。
虽然这些都能解释一个人会渴望独自呆着,但是还有一种解释,它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娜奥米对独处的追求。当亚伯拉罕·马斯洛对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时,发现他所选择的这一类人有一种奇特的相似性。虽然这些自我实现的人拥有使他们成为最热情朋友的特征,但他们也会花大量时间独处。娜奥米对自己消磨时光的渴望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独处偏好既反应了也促进了她的成长和发展,花大量时间独处,是因为他们认为独处有好处。
独处时间
研究者采用一种叫做“经验取样法”的程序来测量独处时间,人们佩戴24小时的寻呼机,在随机的时间点进行快速简单的调查报告,告知他们在做什么。研究显示美国人一天有相当多的时间是独处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根据一项全美国的调查,只有6%的美国人希望自己的独处时间减少一些,31%的人希望生活中独处的时间再多些。
在一天中只要有短时间独处的机会就能使糟糕的一天过得好些。学者称之为“自我恢复”,我们可以把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社交”自我剥离,重建自我感觉。
但有时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短短几分钟独处,我们偶尔需要更长的独处时间来考虑个人问题,做出重要决定。对青少年来说,沉思的时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要解决宗教、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和生活目标等问题。一项研究发现,独处时间约占课余时间25%~45%的青少年,和独处时间很少或太多的青少年相比,适应得更好而抑郁情绪也较少,学习成绩也比更好一点。
有的人甚至能在长期的离群索居中受益。长期独处,几天甚至几周的独居,能为精神、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机会。据说很多伟大的宗教领袖(如耶稣和释迦摩尼)的许多领悟是在长期隐居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家也从长期隐居中受益,第五章提到的荣格,就曾在七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有意地与世隔绝,反省自己的无意识。
独处偏好的个体差异
独处看起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可能乏味而寂寞,也可能带来领悟和恢复感。人们是否喜欢独处,可能是一项人格变量独处偏好有关,和其他人格变量一样,人们在寻求和享受独处时间的程度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类型。连续体的一端是独处几个小时便会被孤独沮丧吞噬的人,另一端则可能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
独处的七个积极方面:
- 问题解决:面临特殊问题或决策时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 内心平静:感觉冷静和放松,摆脱了日常生活压力
- 自我发现:获得对基本价值观和目标的启发,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优缺点
- 创造性:激发了表现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方式的动机
- 隐蔽性:在此期间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行动,不用担心社会约束和别人怎么看待你
- 亲密性: 虽然独自一人,却感觉和你关心的某人特别亲近
- 灵性:一种超越日常关切、变成比个人更宽广的世界的一部分的感觉
附录:《人格心理学》笔记索引
- 什么是人格
- 人格研究方法
- 精神分析流派:佛洛依德流派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 佛洛依德流派:相关研究
- 精神分析流派:新佛洛依德注意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 新佛洛依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研究
-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