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上学的时候我也不喜欢鲁迅。因为我也没有读懂鲁迅,连十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没有完全读完。更别提读懂了,那种鲁迅不好理解的感受,我也是深有体会。
原来我只在课本上学过他的几篇课文,从小学到高中,高中时还看了他一些作品,依稀记得还有《故事新编》,但其实根本不理解。虽然曾经因为迟到,也学他用“早”字督促自己不迟到,不同的是他用小刀刻字,而我是用写笔在桌洞里写“早”字。
大学时学习中文,虽然“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需要读,也必须读,但那个时候以还追求数量为主,压根没有读太懂,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作业而读。
工作后,仍然要和鲁迅打交道,鲁迅的文章从小学到高中依然是不少,学生比我们那个时候更怕鲁迅了倒是真的。
尤其是近几年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七年级上学期的名著导读推荐的必读书目就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如果说改版前我并未重视名著阅读,也未详细讲述过。部编教材的推行,则让我必须重视名著阅读。鲁迅是必须读的了,而且必须带着学生一起读。
以往读鲁迅是为了读而读,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读鲁迅没有那么生涩了,好慢慢地理解了他,走进了他。越来越懂鲁迅的文字,更懂他改名“树人”背后的意义,了解他笔名“鲁迅”的谦卑,除此之外还被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魄力所折服,这真是个大写的人字。
《阿长与<山海经>》里温暖的阿长,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人的习作的范本。《父亲的病》里,少年鲁迅辗转各大药铺,想尽办法为父亲寻药引,而父亲却被庸医误诊,导致最后撒手离世。父亲死后,家族开会分房,分给他们家的又差又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同族人欺负他孤儿寡母,往日仰周家鼻息的舅舅也不待见他们。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连屋子并园子一并卖给姓朱人家了。在我们看来可能是简单的字眼,但是读懂他们当时的处境后,倍感心酸。
鲁迅厌恶的衍太太,不正式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明着是好人,背后捅刀子的阴险之人吗?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不成,却造谣生事,流言四起,鲁迅避开流言远走南京求学。
渐渐理解了学者许子东的感慨: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从没有看到一个作家可以写出一句话等于在评论今天的报纸。
的确如此,读鲁迅,感觉在读现实,最凉不过人心,最薄不过人情,不要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中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渐渐读懂了鲁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