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先是土木系校友聚会,接着是上海校友会成立,再次见到母校的老师和校友,高兴、激动之余也勾起很多回忆、引发很多感慨。在烟台大学的四年时光,给我刻下了深深的烟大烙印,也带来很多妙不可言的缘分。
化工土木门当户对
94年我入学的时候是在化工系,当时化工馆和土木馆正好门对门。后来我因为皮肤过敏要换专业,转到的就是跟化工系门当户对的土木系。
巧的是,我在化工系的辅导员和土木系的辅导员,他们俩是同一个宿舍的室友。更巧的是,我在化工系的班主任和土木系的班主任是夫妻。
本科生难得一遇的试验
我大二时准备考研,机缘巧合之下经人介绍去请教土木系的周新刚老师,那时他还没给我们开课,大四的时候周老师才教我们抗震结构设计。大四下学期要选毕业设计导师,周老师需要两个同学做植筋锚固试验,我就主动请缨。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植筋长度多长才靠谱,万一来了地震能不能hold住。
那段时间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在周老师带领下,在土木馆一楼空旷的试验室里绑筋、打磨、配胶、贴应变片、浇筑、做破坏试验、分析数据,忙得不亦乐乎。记得周老师跟我们说过一句话:你们不要小瞧现在自己做的这个试验,名校的博士生可能都没机会做这种试验。
说来也巧,98年我进交大读研,清华大学土木系主任那年正好调来交大担任土木系主任,他的一个博士后也来交大任教。我有次跟他交流,据他说,他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同学,就算是混凝土研究方向的,也是搞理论、搞计算的比较多,确实很少有机会做试验,尤其是这种专门的研究性的试验就更少了。
我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了当年烟大优秀毕业论文。读研期间,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建筑结构》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上个月周老师来上海,还提到这两篇文章的引用率很高。在交大读研期间,我获得了研究生国家优秀奖学金,除了成绩绩点不差外,这两篇文章的加持也是重要因素。
沪上再续师生缘
去交大报到前,我先去烟台拿行李。上了火车还没来得及坐下,忽然看到系里一位老师坐在那里。原来他已经调到上海一所大学任教,于是我们乘坐同一个车厢来到了上海。据他说,我当年走下火车时,很豪气地说了句:上海,我来了。说实话我都忘了自己有没有说过,不过这不妨碍我们后来每次聚会当下酒谈资。
几年后,我几经辗转又回到上海,跟这位老师联系时,发现我们两家住的地方竟然只隔一个门牌号,老师遂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包水饺。几年前老师换了工作单位,跟我一个朋友成了同事,后来他们也成了好朋友。
系里另一位老师,几年后调来上海一所大学建工学院担任副院长。后来知道他跟我交大的一个师姐也是朋友,啥也别说了,约饭吧。还有一位老师,有次参加个活动,我跟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聊天,因为她的姓不是很常见,我顺口说我大学有位老师也是这个姓。然后她就睁大眼睛看着我,说:那是我亲叔叔。
烟大土木系刚建系时,清华大学土木系的研究生就有21位,这在国内众多学校的土木系里都是非常少有的。可惜的是,我们在校时的很多老师后来都调离了烟大,而且他们调到大城市的大学后,好几位都担任了土木系主任或建工学院院长。有次开一个全国土木工程学科的会议,晚上吃饭时他们那一桌上,光从烟大土木系调出来现在担任系主任/建工学院院长的就有四五位。
亲朋好友的烟大缘
跟烟大的缘分还延伸到了亲朋好友。我堂妹、堂弟后来也考到了烟大,堂妹法律系毕业后考研到了人大。我高中同学的女儿,也考进了烟大。
印象最深的是我高中老师的女儿,她在烟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准备考山大的研究生。当时我心里就想,考什么山大呀,要考就到上海去。08年我回烟大参加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中午吃好饭,在于维竑学术交流中心一楼咖吧,我跟她聊了半个小时。她跟我说,这个专业全国的大学考的内容都一样,只要背下来就行。我一听这样心里就有数了,力劝她改报交大。后来她报考了交大并被录取了,现已在交大工作。
不妄自菲薄但时不我待
行文至此,非常感慨,其实,烟台大学当年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老师们需要的是发展空间;烟台大学的本科基础教学是很扎实的,对这一点烟大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烟大学生的短板是眼界和机会。
98年我考研,材料力学95分,是最高分,交大批卷子的老师开始还以为是交大本校的学生,后来才知道是烟大的学生考了最高分。这都要归功于烟大机械系的郑大素老师,当年她给土木系和机械系两个系的同学上材料力学课,教得非常好,以至于很多同学考研的时候都选择了考材料力学。同学们把手头的材料力学考研试卷拿给郑老师,她给两个系考研的同学们集体补课辅导,还跟我们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去找她。可惜的是,我们毕业没多久,敬爱的郑大素老师就因病离开了我们。若干年后我写了篇文章怀念敬爱的郑大素老师,郑重寄给了烟台大学校报,可惜如石沉大海。时间一长,那篇文章我自己都找不到了,甚是遗憾。
我的土力学学得还不错,来交大读研后,王建华教授给我们上土力学课程。他同时在给本科生上土力学课,需要找一位研究生助教,那时当助教是有补助的。他自己带的研究生有十几个,他没有让自己的研究生来做他的助教,而是把这个机会给了我。当助教要给本科班批作业、上习题课,那个班的班长后来保研,正好我同班同学毕业三年后考研,他们俩成了研究生同班同学。这个班长毕业后去沪上著名房地产公司工作,直接领导就是早年从烟大土木系离职来沪的老师。
下一代的烟大缘
烟大人与母校的缘分,甚至还延续给了下一代。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班级里搞活动,几位家长志愿者一起聊天,有个同学的妈妈竟然是烟大95级的,她跟先生是大学同班同学。周末俩孩子在同一个培训班上课,孩子的爷爷去送他,看到我亲热得不得了。
几年前,在上海的校友小范围聚会,其中有93级的一个师兄和一个师姐,相互加微信时发现,师姐的女儿和师兄的儿子竟然是初中同班同学。后来我女儿上了初中,她一个同学的姐姐跟师姐的女儿竟然是初中时最要好的朋友。更巧的是,我同事的孩子跟师兄的儿子竟然成了高中的同班同学。
四年烟大情,一生烟大人,我与烟大的缘分真是妙不可言,人生苦短,缘深缘浅,且行且惜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