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位母亲的“职业”生涯中,为子女的学业操心费力,总是免不了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择校之风正盛,选择一个好学校,进而选择一位好老师,单从心理上来讲,就会增加许多安全感。所以人们口中常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就要从择校择班开始。
在儿子中考的择校问题上,我不仅没能免俗,还因关心则乱,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险些给孩子造成伤害。
1996年夏,儿子中考的分数出来了,加上体育的考核分数,在报考市一中的考生中,排名约前三十名(先生的记忆中是第十一名)。毫无悬念,这个考分的考生,无论分到哪个班,都属于前茅的生源。
然而对于妈妈来说,对儿子的期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加上同事、也是同年考生妈妈的撺掇,便一起去找了当时在一中掌门的于崇津校长,希望能开一丢丢后门,给孩子推荐到优秀班主任的班上去。
于校长是一位忠厚长者,不忍驳回面子,再说也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便答应在电脑完成分班程序后,再作个别调整,以免会引起其他班主任老师的不满。同时又问我们,希望孩子被分到哪个班里,是不是已经有意向了?
想起不久前,曾经为一中做过一期备考的专题采访,当时校方推荐了三位老师,其中一位王老师刚好是送毕业班的,开学后接新生从高一开始。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热情、干练,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得知我们的孩子今年正好中考,王老师还主动问了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并表示,如果信得过他,就让校方分到他的班上,一定会尽心尽力的。
有了这么一档子事,我们两个做母亲的心里,就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所以当于校长问起分班意向时,竟异口同声地说,能去王老师班上最好。
九月一日开学季,儿子和我那位同事的儿子,两人一起兴冲冲的去一中报到。我们两个妈妈也没再跟进,觉得一切都已稳妥,没有想到会有意外发生。
两个孩子走后不久,儿子打电话过来了,电话里气鼓鼓的,质问我搞了什么鬼,说分班的公告上没有他们俩的名字。
我赶紧说,忘了说了,你们俩直接去一班报道,找王老师就好了。
半小时后,儿子又打了过来,这回气更大了,说,我不去一班,本来分到哪个班,我还去哪个班。
看来儿子已经猜出了原委。
我一听头都大了,知道出了岔子,便叫上同事,匆忙赶往一中。
还没走进教室,便远远地看到,我的儿子和同事的儿子两个孩子,靠在教室门口的墙壁上,一脸的沮丧,看见我过来,儿子气哼哼的把头扭向了一边。
我问是怎么回事,儿子不吱声,另一个孩子也说不清楚,只说王老师把他俩给轰出来了。
我们走进教室,看到王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什么,新生们兴奋地擦拭着桌椅,同时交头接耳的说着什么。
我走向前叫了两声王老师,他转过身来,脸上还带着怒气,说,黄老师,你们这孩子我教不了,你们该送哪就送哪去吧!
我忙陪着笑脸说,怎么回事呀?王老师,您别生气,说说清楚。
王老师怒气冲冲,把手一挥,指向儿子,你问问他,他一进教室就说,不要上这个班,小小年纪高傲得很啊,这是要给我下马威呀!
我继续陪着笑脸,说,不会的王老师,这孩子不是这样的性格。
王老师以为我在袒护孩子,更生气了,突然大吼一声,你不要说了,说什么也没用,这样的学生我就是教不了,考的分数再高,我也不要。别以为你妈在电视台,没什么了不起。
说着,他又转向同事的儿子吼道,还有你,你现在就表个态,要么留下,要么该去哪去哪?留下就得老老实实的,别给我玩里个楞!
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哪见过这种阵仗?同事的儿子连忙怯怯地说,我留下,我听话。
我见王老师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这就是把路都给堵死的节奏呀,那再怎么求情也是无益的,只好先带着儿子回家。
一路上,儿子一直气鼓鼓的,一句话都没说。
后来还是先生给儿子私下做了沟通,弄清楚了情况。
原来儿子看到分班公告上没有他的名字,给我打电话又说让他去一班报到,就知道是我私下找了人,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他气愤地对爸爸说,该分哪班就去哪班,公平公正,我妈就不了解我,我最讨厌走后门了。
我也觉得委曲,说这小子不知道好歹,但在先生的一再劝说下,还是给儿子道了歉,这才算把臭小子的气给压下去。
然而学校那边就没那么好解决了。我几次去一中,去向于校长解释,说孩子不是冲着老师的,是对我找关系给他调班的不满。并表示向王老师真诚道歉,无奈人家均不接受。
后来得知,那位王老师性格上也有些绝对,一旦认定了,就很难改变,任谁劝说都无果。同时他还给其他班主任通了气,说我不接受的学生,你们也不能接受,接受了就是得罪我。
仁厚的于校长是个明白人,他很欣赏我儿子自立自强的性格,也多次给老师做工作,说人家家长通情达理,一再承认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没有事先给孩子沟通好,不是冲着老师的。但王老师态度一直很强硬,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我当然明白,正是抓升学率的关口,校长也要照顾班主任的情绪,犯不着为一个尚未入校的学生,影响了教学工作大局。
唉,瞧我这事办的,磕头买,烧香卖,两头都不落。
事情就这样陷入了僵局,一筹莫展。我和先生甚至在考虑,是否联系其他高中,但志愿报得是一中,再去其他学校也不名正言顺啊!
就在这时,事情因一个看似平常的邂逅而有了转机。我再次去一中时,在校园里遇到了老乡小于。小于问我做什么来了,我如实说明了情况,小于很热心,她看了儿子的通知书,便拍着胸脯说,包在我身上了,孩子考这么高的分,班主任还不都得争着要,不要是傻子。
小于在学校是做后勤的,性格开朗,情商也高,与老师们都有着良好的关系。她向我推荐了六班班主任孙老师,说他业务好,带班有经验,人也厚道。
放心吧姐,我跟他们关系都很好的,有些事情校长不方便说,我这个当姐的说,他们不能不给面子。小于安慰我。
果然,第二天小于便打电话过来,让儿子去孙老师的六班报到。她说开始的时候,孙老师表现的很为难,说与李老师都是班主任,对方不收,自己也不好收下。小于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打断说,哪有这么多事,人家孩子是高分,又是恁姐我的亲戚,你只管收人,其他不用管,有事我兜着哩!
要说小于的情商,真不是一般的高,公事公办解决不了的问题,人家举重若轻,ok了。
就这样,一场入学风波就此结束,儿子的高中学习季,也随之开始了。
直到儿子高考后,有一天犯起想来,竟联合老爸对我当年走后门的行为,再次进行声讨。并说在他入学后的整整一年里,孙老师都没有给他说过一句话,直到确定他不是无端寻事之人,成绩虽好却很低调不张扬,这才开始面有暖色,变得和蔼起来。
都说母爱是无私的,但往往也是愚蠢的。想想因我之过,儿子才有了深藏内心的委曲,心中便萌升起多少的心疼与不安来。
但如果换一种思维,象儿子这样,在初中时以玩为主,进入高中后竟有了如此明显的进步和提升,究其原因,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和魅力外,入学风波所带给他的,也许还有相当大的推动力量。因为一个人一旦被误解,就会本能地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好的,就会在有意无意间,让自己变得更好。用现在的话来说,所有的不顺,都是为成长提供的养料。
倘真如此,老妈心中的那些内疚与自责,也就会减弱了几分。
网友评论